發育
] 成花誘導成花誘導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大變化。這一過程必須發生在特定的時間,以利於受精和種子的形成,從而確保繁殖的最大成功。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植物能夠感受重要的內源和環境信號,例如植物激素水平、適時的溫度和光周期變化等。[3]許多多年生和二年生植物需要經過春化作用方能開花。這類信號從分子學角度解釋,是由名為成花素的複雜信號的傳遞引起的。其中涉及到多個基因,包括CONSTANS、FLOWERING LOCUS C和FLOWERING LOCUS T等。成花素會在適宜的生殖條件下形成於葉片中,並作用於芽和生長錐,誘導形成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態變化。[4]成花誘導完成後,下一步便是花原基的形成,使莖端分生組織轉變為花分生組織。簡而言之,就是使葉、芽和莖組織的細胞分化為能形成生殖器官的組織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花芽頂端的生長點停止葉原基分化並橫向擴大,隨後形成多個螺旋狀的突起,這些突起日後能形成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對於大多數植物而言,雖然成花的起始條件與環境信號密不可分,但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5]成花過程一經開始,即使再除去相應的信號,莖端依舊會繼續發育為花器官。
花鳥畫是中國畫的常見題材,圖為陳洪綬所作《玉堂柱石圖》
大自然無數美麗的花朵同樣激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在中國文學中,早在《詩經》里就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描寫花卉的詩句,再如陶淵明所作《飲酒》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所作《愛蓮說》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花的詞句不勝枚舉。此外,許多詞牌名、曲牌名也與花有關,如《一剪梅》、《木蘭花》、《醉花陰》等。而在西方文學中,與花相關的作品同樣數量眾多,且尤以18至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最盛,知名的作品包括威廉·華茲華斯的《我似流雲天自游》(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又作「詠水仙」),以及威廉·布萊克的《啊!向日葵》(Ah! Sun-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