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新聞] 世界海洋日|香港4年逾40條海豚死於人為因素 海龜成肚膠袋遭鬼網緊纏 [打印本頁]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21-6-10 06:26 PM     標題: 世界海洋日|香港4年逾40條海豚死於人為因素 海龜成肚膠袋遭鬼網緊纏

[youtube]za4DlbOHdlY[/youtube]

雖然香港三面環海,但說起海洋動物,香港人似乎總是漠不關心,不知道有甚麼海洋動物會在香港出沒,看到外國有海龜鼻孔插着膠飲管,可能也覺得跟自己距離很遠。但其實香港近年來,每年有逾50隻海豚、海龜擱淺,甚至有海龜在香港水域,在香港人眼皮底下被魚網纏繞致死,被船隻螺旋槳打斷龜甲、脊骨而死。

這些鯨豚、海龜被發現死於非命後,漁護署會將擱淺動物送到香港城市大學,交由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以影像解剖和傳統解剖技術,找出牠們的死因,調查會否跟人類有關。

全球首引入影像解剖查海洋動物死因 成功率增五倍
傳統解剖是常見的死因調查方式,但影像解剖卻聞所未聞。研究團隊負責人、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葛展榮博士解釋,「影像解剖即是透過不同的影像儀器,例如X光、磁力共振、電腦素描、超聲波這些影像技術,把動物身體裏的結構,甚至病變呈現出來。」研究團隊亦是全球首例將影像技術,應用在海洋動物死因調查。



透過影像解剖,研究團隊在落刀前發現海龜消化系統內有大量異物。

在解剖落刀前先為動物做一次詳細全身掃描,提供初步診斷結果,方便獸醫收窄死因範圍,大大提高找到死因的成功率,尤其是海豚。例如如果海豚因船隻撞擊致死,頭與頸部的骨骼分離,在沒有影像解剖的協助下,只用傳統解剖可能會錯過這個關鍵證據。

因為一隻成年中華白海豚可以長2.5米,重250公斤,短短數小時的解剖時間,不足以讓獸醫仔細端詳每塊骨頭,只能重點細看重要器官,但大多數發現擱淺的海洋動物時,屍體的腐爛程度都比較嚴重,皮膚、器官看不出病變或傷痕,難以找出死因。但影像解剖在一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全身內外的掃描,迅速找出身體的異常情況,「本來我們調查海豚的死因,沒有影像解剖的情況下,只有一成機會找到死因。但加上影像解剖,可以將死因調查的成功率提高至超過一半。」

船撞魚網魚鈎致死 海龜食道找到完整塑膠手套
在香港擱淺的海洋動物的死因,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如疾病,和人為因素,包括船隻撞擊、漁業誤捕等。而研究團隊發現,為數不少的海洋動物因為人類而死,已知死因的海龜全是人為因素致死,而已知死因的海豚中,亦有近六成死於人類活動。

團隊由2019年開始研究海龜,至今共解剖了14隻海龜,除了11隻未能確定死因,其他全部因人類而死。其中一隻海龜被螺旋槳打死,2019年在長洲發現牠時,龜背上帶有兩條平衡、很深的傷痕,「海龜的背部緊連着脊骨,如果龜背被打斷,脊骨也會被打斷,破壞脊骨下的器官,包括肺部,所以這是牠的致命傷。」

另一隻是被魚網纏繞致死,「這是我們最新接收的海龜,在綠蛋島附近發現,牠全身被魚網纏繞,非常嚴重,完全纏繞着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這隻綠海龜緊纏着的魚網是「流刺網」,多是小艇漁民使用,在香港、南中國海水域以至亞洲也很常見。而研究團隊解剖海龜後發現,海龜整個消化系統,包括上食道也有很多食物,證明牠是突然死亡,相信是在進食時,誤進這個魚網,而不幸被魚網纏繞致死。」



今年5月,研究團隊在西貢綠蛋島附近水域發現一隻成年雌性綠海龜,全身被魚網纏繞致死。

團隊還在海洋動物體內,找到各種各樣海洋垃圾,例如塑膠、魚線、魚鈎,在團隊解剖過的海龜裏,大約七成體內都會找到海洋垃圾。如果海洋動物進食了魚鈎這種尖銳的異物,有機會會刺穿腸道,導致消化系統發炎、潰瘍。另外,海龜其中一種主要食物是水母,因為塑膠袋、塑膠手套在海裏漂浮時,形態很像水母,海龜比海豚更大機會誤食塑膠垃圾,「我們解剖過一隻個體,牠的食道內有一隻手套,完完整整的手套,這有機會阻塞消化系統、上食道,令牠不能進食。」



研究團隊在海龜的消化系統內找到大量塑膠垃圾,包括塑膠袋、包裝袋碎片。


甚至還在一隻綠海龜的食道裏,發現一隻完整的塑膠手套,研究團隊指這會阻塞消化管道,令海龜不能進食食物。

疫情下海豚死亡數字大減 但長遠如何保護海洋?
根據團隊2017年至2020年的數據,每年有至少近五成海豚因為人為因素而死,當中以船隻撞擊尤多,除了2020年。「2020年確實比較少海豚死於人為因素,因為整個世界好像停頓了一樣,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傳統的威脅如船隻撞擊,連船隻的航行機會也減少了,海豚死亡數字也就減少。」

雖然疫情迫使船運暫停,海豚得到喘息的機會,但當經濟活動、船運恢復時,海洋動物是否又要回復過去擔驚受怕的生活?長遠我們可以如何保護海洋?研究團隊希望將研究數據反映給政府,協助釐定保育政策,例如限制船速、更改船隻航道、設立海岸保護區。香港現時有六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不同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的指定範圍內,會限制捕魚、水上活動、船速等。但除了規劃保護區,避免海洋動物在固定範圍內不受船隻撞擊、漁業誤捕傷害外,海洋動物還面對無處不在的海洋垃圾的威脅。

而根據環境保護署數據,2020年收集的海上垃圾量超過1.3萬公噸,數量多到等於要用超過3,380架垃圾車,才可運走全部垃圾。而海洋垃圾又分為海岸上的垃圾、沿岸漂浮的垃圾和沉落海底的垃圾,例如會纏死海洋動物的鬼網。漁護署會視乎情況清理海岸保護區內的海底垃圾,並在2020年於珊瑚礁普查地點收集了59公斤棄置漁網,但海岸保護區外的海底垃圾,就無部門專責處理,只能靠環保組織和潛水人士主動清理。

比較鄰近的台灣,台灣今年七月會落實《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規定漁民使用刺網漁具時要清楚標示名字,避免漁民任意棄置漁具,如果漁具沉落海底,漁民亦要將魚網棄置位置通報政府,由政府回收清理魚網。

「身為一個香港市民,我們不能每件事都靠政府,市民自身其實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葛展榮博士相信比起政府的規管,市民大眾對保護海洋的覺悟更為重要,而保護海洋的第一步,就是減少製造垃圾。葛博士解釋,即使把垃圾袋妥善地丟棄在垃圾桶,但我們無法控制垃圾之後的去向,例如有可能會被野生動物掏出,或者被雨水沖到渠道帶到海洋,所以最重要還是要源頭減廢。

研究團隊亦呼籲,如果市民找到海洋動物的屍體,請盡快致電政府熱線1823報案,或者聯絡團隊的Facebook「Aquatic Animal Virtopsy Lab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記者:朱琳琳
攝影:周芝瑩、鄭明川、許先煜、簡加希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8898/)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