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心得分享]
磯釣的游動式釣組-丹錐
[打印本頁]
作者:
gayax7653
時間:
2008-11-12 11:53 AM
標題:
磯釣的游動式釣組-丹錐
磯釣的游動式釣組-丹錐
1,如何使磯釣的丹錐浮標不被浪打回岸邊或是橫移?這跟下竿的標點有很大的關係.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則是要找到往外帶出去的水流,帶著誘餌及釣餌一齊往外走,所以對於辨認水流的功夫,要多花時間去學習看浪.此外,注意丹錐到竿子尾端的這一段滯線,如果時常受到正面風吹回而影響,那就要放低竿尖,盡量減少風力對線組的影響.
2,水中浮標多用於水面上的流跟水下的流方向不同的時候,用來抓住吸引水流,使整個線組可以呈一直線的拉開.但是我個人其實很少使用水中浮標,我覺得它弊多於利,不如多訓練自己控竿控線的能力.
3,初學者大多會使用固定式的丹錐釣組,但是這會讓你沒有進步的空間,而且釣棚深度也受到限制,無法超過一支竿子.游動式的調組可以學習晃餌,控線,張線等技巧,釣組在水中上下晃餌的靈活度也較好,甚至可以將線結拉大到不止一兩尺,四五呎以上也可以,釣餌在水中活動的範圍就會加大許多,拋出釣組以後,這時要注意線結滑動到丹錐浮標頂端的時間與距離,確認釣組就位的情況.
此外,可以完全不用上端的線檔,讓丹錐呈現全游動狀態,這時丹錐變成一個類似支點的東西,線組要稍稍用食指跟拇指含住,類似直感的釣法,魚上來咬餌時一樣會拖沉丹錐,然後直接吃到手上來!!
游動式釣組
一般是指浮標上的線擋與浮標下的線檔的距離而定!
有分全游動式,半游動式與固定式....就以距離而分,由上下兩線節控制,而浮標在中間游動!
游動式多為深場作釣,而無法將浮標固定,黑鯛較建議半遊動與固定式!
這三種對於釣場與海流與對象魚有著相關的關係!
線擋也有用棉線擋,太空豆擋與卡拉曼棒(撒嚕槓)!
太空豆,方便快速,但缺點是,都收進釣竿時,會卡卡的,若是釣竿導環過小或是中通竿則不能使用,會有收不進而斷尾節的疑慮,另外用個幾次便會鬆脫老化!
棉線擋便無此疑慮,只要在線擋頭尾多留些滯線,以方便鬆脫時拉緊!
卡拉曼棒,多用於浮標與鉛之間,而去調整浮標游動的長短!有時釣場淺,也可用在浮標上方來擋浮標.....固定釣棚深度!
其實線擋有賣一捆數米的,很耐用,絕對比太空豆好用便宜!
而卡拉曼棒都可用完清洗,回收再次使用的!
一般八字環下的絲角鉤數,要是釣場與對象魚而定,有散尾一門,兩門或倒吊三門,三門以上!
若是中魚時另一門不會有鉤到障礙物的問題,多一門會多一個就餌機會!
若是魚體較大或是地形限制,就建議使用一門鉤較好,才不會中魚後另一門因魚掙扎時而鉤到暗礁....會望魚興嘆!
釣棚深度,特別是對象魚為黑鯛,鉤子幾乎都要貼底才較會就餌!
子線長度,一般我是習慣一尋至半尋間,只用一門鉤,浮標淺場用阿達利,深場或流強時用長桿作釣,阿波也可!
測釣棚深度,可用較重的鉛鉤住釣鉤,如有小鐵環的鉛或中通圓鉛,也可用止血前夾住鉤子,卡到會損失止血鉗...但很方便!
若是釣場為防波提肉粽區,釣棚深度可貼底上下一尺間都還OK,建議一門鉤!
若是蚵棚,港內或筏釣就可使用兩門鉤作釣,短的一門貼底,長的一門拖底!
以黑鯛為對象魚時,建議打A灑,粒子的下沉快不易被海流帶散!
釣鉤前加個小小咬鉛,可讓鉤子盡量貼底!
浮磯釣咬鉛配置
咬鉛的用途十分單純:控制浮標殘存浮力和調整線系狀態。但許多人對這玩意究竟該如何配置,還是有很大的疑問。
控制殘存浮力不難理解:想要把浮標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較多浮力;想讓它沉一點、敏感一點,就得將配鉛調重些。實在沒把握時,咬鉛還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標露出水面的長度符合你的要求為止。
調整線系狀態可不一樣,雖說調整的原則就是讓釣組伸展開來並能適度傾斜,但自然環境的變量那麼多,釣組沉在水裡又看不真切,誰知道加幾顆咬鉛、每一顆有多重、加在什麼位置才恰當?
經常聽到一些磯釣高手們故弄玄虛地說:加咬鉛對技術要求頗高,必須把潮水流向、流速、風力、風向、浪況、釣場環境、釣棚深度、目標魚種、當天咬況、用餌種類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否則必會弄巧成拙。結果使每一名初學者都聽得一頭霧水……
但不幸的是——事實還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對下竿當時的各種狀況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亂地把釣組綁起來往海裡一拋,就認為魚大概會來咬了,要是有收穫才怪!
更現實的問題是:就算咬鉛用得恰當,釣組入水時也往往會呈現咬鉛先沉、釣鉤隨後以及浮標跑得快、釣鉤漂得慢等情況,因此要談所謂的咬鉛配置方法,就必須瞭解:這要與操竿控線技巧互相搭配,才能發揮完整功效。
這麼說來配咬鉛的學問真的很深奧難解?倒也不盡然,只是因為魚是活的,自然環境變化又那麼複雜,所以釣魚活動注定沒有辦法套公式。換句話說,若有人打算*背公式釣魚,那奉勸閣下還不如趁早改打高爾夫球比較實在——至少小白球是無生命的、沒有脾氣、自己不會亂跑,也比較容易掌握些,不會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錢。
配咬鉛雖無公式可循,卻有些基本原則不難掌握,譬如說最簡單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釣組不要太漂時,就需要用咬鉛(有時會用到好幾顆)來使子線下沉;若是垂釣遊速快且泳層變化較大的魚時,原則上咬鉛越少越好。
還有,咬鉛有各種不同重量,當你在釣組上把越重的咬鉛加在越接近鉤子的位置時,就越容易造成浮標跑在前面、釣鉤拖在後面的情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表層流速較快、深處流速較慢,浮標的體積較大、比重較小,易受流水推動,而咬鉛剛好相反。故只有少數特殊情況下會如此搭配咬鉛。
不知有沒有人想問:使用長標的各類釣法,都是以集中負鉛且子線上全無額外重量的「垂直釣組」為主,為啥浮游磯釣獨獨不同?
事實是,並沒有人規定丹錐不能搭配垂直釣組,只不過阿波釣法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強調一個基本的釣組組裝概念——盡量選擇所能用的最輕巧的浮標、咬鉛能少用就盡量少用、釣組必須在水流中充分伸展開來並適度打斜。因此我們極少聽到或看到關於垂直釣組的介紹。
最基本的垂直釣組就像一般的筏釣黑鯛那樣,母線末端直接綁一顆足以平衡浮標的轉環鉛,下面再接上短短的兩條子線即可。有一種組合是母線下接轉環,然後接一段約0.75米~1.5米長的中繼線,中繼線末端綁一個轉環鉛,之後再接綁長度各為45厘米和1米的雙子線,最後拴上釣鉤。
這裡面有一個搭配的問題:假如母線為4號尼龍線,中繼線可用3號碳纖線,子線則可用2.5號以下碳纖線;丹錐假如用的是1.5號,轉環鉛就用1錢~1.2錢,並在母線末端轉環的上方夾一顆咬鉛,以調整浮力。
這種釣組可有許多變化,例如可把轉環鉛位置改到母線末端,而將中繼線銜接子線的工作交給小轉環,讓雙子線更活一些。或者將轉環上方咬鉛移到轉環鉛上,使釣組更加垂直。還可以把轉環乾脆也改為轉環鉛,但重量不一定與下方轉環鉛一樣,只是將整顆浮標的浮力分散由兩個轉環鉛來承擔。
另外中繼線和子線的長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中繼線可以長達3米,但子線則可短到只有二三十厘米。總而言之,這一切都須視環境狀況和垂釣需求而定。 接下來我們就盡量依魚種、釣場特徵、環境變化等狀況來將垂釣需求條例化,以便說明各種不同的咬鉛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須再次強調,這些都是「原則性」用法。既然是「原則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釣友切勿以公式視之!
一、應付持續游動不休息的魚——所謂持續游動不休息的魚是指「青物」類而言, 這類魚多在海水上層活動,身軀呈流線型,泳速快,以掠食性為主,代表魚種如拉侖、青魽、紅魽、煙仔虎、花飛等等。因為這類魚會在上層持續游動,因此釣組漂一點、能夠打斜最好,也就是說咬鉛以平均、分散、少掛為佳。
二、應付游泳時「勝似閒庭信步」的魚——有幾種常被認為特別刁鑽的,如臭肚、白達仔、雀鯛、刺規等都是了。這類魚之所以難搞,其實是因為它們吃餌時都採取隨波逐流的態度,懶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釣組越善於跟著水漂,浮標就越難以傳達咬訊。 對付這類魚,一般人習慣用大浮標、配重集中、短子線的釣組,使餌的動態跟水的動態不一致,如此魚一咬餌,就會牽動釣組使浮標下沉。但若你堅持以輕浮標、長子線、分段配鉛來施釣,那麼牽線工作就會變得十分重要,否則很難抓到釣組末端發生的變化。下竿標點也必須選擇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線釣組那樣在平緩水域下竿,而應找白沫帶、反撥潮區垂釣。
三、應付暴沖式吃餌的魚——豬哥、吊仔之類的傢伙往往不咬則已,一咬就會給你來個超大魚訊(有時黑毛、白毛也會如此表現),浮標瞬間栽進水裡幾米深,讓缺乏經驗的人手忙腳亂。 碰到這種狀況,釣者所需花在咬鉛配置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鉛位,線系狀態不要太離譜,基本上魚兒就會來咬。問題是你拉不拉得起它。 但萬一這些魚警惕起來(通常為天氣太好、陽光明亮、風平浪靜、流水平緩或水溫太低時),那可就比較棘手了。此時必須盡量減少咬鉛的數量,夾附位置也應越*近浮標越好,讓子線盡量漂得自然些,這樣才能降低它們的戒心、提高上鉤率。
四、應付在原地細嚼慢咽的魚——此類魚以黑鯛為代表;它們不是不吃餌,只是似乎更喜歡「玩」餌,常常叼著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遊走也不吐出來,讓釣者明明看出浮標已下沉了一點點,但卻就是沒有進一步動態,揚竿後也不會有什麼收穫,只不過在釣餌上發現一點點被咬過的痕跡而已。 一個可以嘗試的解決辦法是:用輕巧浮標、少量配鉛,並盡量減少殘存浮力與釣組的阻力,然後在接近釣鉤的地方加一顆很小的咬鉛(例如G2),如此就可將細微的魚訊加以放大。
[
本帖最後由 gayax7653 於 2008-12-5 01:45 AM 編輯
]
作者:
KwokLau
時間:
2008-12-4 11:15 PM
thx 4 sharing
作者:
kaikaiin
時間:
2008-12-12 06:27 PM
如果有图就更加好拉!
作者:
warkiller
時間:
2009-10-18 09:10 PM
thanks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8898/)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