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Z- T' C& t! Z; i, ?2 s2 D公仔箱論壇版面內容見證歷史 5 T3 M- R$ j2 E' ^; g k3 J賴斯頓愛才,深明《紐時》縱然硬件一流,作為軟件的人才若是匱缺,始終無以得臻另一境地。從上世紀初《紐時》編採部的錄用準則,到今天紀思道對編務助理的要求,人才是《紐時》久經起落而不衰的核心因素。賴斯頓對新聞助理的要求頗有意思,着重對文學和歷史的認識,認為這兩種科目訓練,有助提升文字及思考能力。賴斯頓亦留意傳媒人才,近代《紐時》著名記者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便是被賴斯頓從雜誌社挖角,之後派駐越南,他的越戰採訪至今仍被不少新聞學院列為必讀。凡此種種,俱源於《紐時》信念在於新聞報道,總編輯都是赫赫有名的記者:羅森索是駐歐記者,接任的法蘭克(Max Frankel)大學畢業後加入《紐時》,從駐歐轉到長駐華府。法蘭克1999年出版的自傳,光是講採訪生涯的就佔了兩章,講編輯的只有一章,在他的人生裏,畢竟採訪新聞報道新聞是頭等大事。美國公共電視新聞主播利爾(Jim Lehrer)說,讀了這部書,「令我以新聞記者自豪」。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O6 I; U# Y, Q" g* e
! V- W& E2 U5 h* V- q0 s5.39.217.77:88982017年美國電影《戰雲密報 / The Post》內容說的是《華盛頓郵報》報道五角大樓文件的過程,不過,片中指出一個事實,是《紐時》首先揭露這份講述美國越南政策的秘密文件。五角大樓文件絕非《紐時》的唯一驕傲,刊登文件帶來新聞自由官司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副產品,重要的是世界百年來的歷史,一一都是《紐時》每天幾十版新聞和評論的內容,堪稱配得上第一版左上角伴着報頭的格言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旨哉斯言,在這些曾經驚天動地的新聞報道背後,是一個個《紐時》記者的名字,那是同行艷羨的人才濟濟採訪團隊。 0 k/ W& n( s$ H5 Y; ]+ L$ f# U p. ?2 u3 S$ Y# E. E6 K% K! A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