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電/5日,日軍“慰安婦”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開幕。中韓雙方共同披露了一份載有135名“慰安婦”資料的名簿,即浙江省金華市檔案館館藏《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中韓專家共同研究認為,這批二戰期間在華工作的朝鮮籍“慰安婦”史料的發現,是日軍實施“慰安婦”制度的鐵證。 tvb now,tvbnow,bttvb5 v. s# x2 ]2 K: M% Z
# w2 s1 X' |' C$ p* \4 p 新華社報道,《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為朝鮮人同鄉會會則及名簿,寫於“昭和十九年四月”,即1944年4月。“雞林”是古代新羅國的國號,有泛指朝鮮半島的含義。金華市檔案局(館)長陳豔豔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華市檔案館發現了該名簿,上面共記載了210個人名,均為在華朝鮮人,有姓名、年齡、籍貫、住址、職業等信息,但一直未開展研究。2016年11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到金華調查“慰安婦”受害者情況,其間到金華市檔案館查閱《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發現其中隱藏的信息。 / f; m( x. y3 \6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A; A0 V% |1 X( `& j- x
蘇智良研究發現,該名簿記錄的在金華的朝鮮人職業有照相、商事、飲食、洋行、公司、運輸、店員、社員、組員、點心商等,也有直接為日軍服務的,如金谷一成、李東俊的職業就是憲兵隊翻譯,以及金澤貴樂、新井搏、金城麗坤的職業為慰安所主。但唯有百餘位年齡記錄為20至30歲、名字特點明顯為女性的人沒有登記職業。對照名簿,這些女性基本是按“現在住址”欄目成批記載的,其居住地分別與慰安所主相同,顯示了清晰的從屬關係,可以推斷為慰安所裡的“慰安婦”。蘇智良認為,以朝鮮民族的貞操觀,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因此在同鄉會名簿中隱去了她們的職業。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d4 I. q3 H/ n7 u @: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