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6 d+ r e5 x5 g公仔箱論壇导演对于光影的运用也已趋于化境。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通过光线的明暗强弱体现人物的内心。贝尔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士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作为影片的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视“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为他摄影艺术的最基本理念之一。斯托拉罗谈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线整体构思的时候说:“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总处在屋顶、阳伞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确立了一种半阴影的基调。而光,则体现出一种自由精神。” 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光与影的辩证让溥仪这样有着非凡人生经历的人物在影片中显得格外丰满。除了主人公溥仪,摄影师为其他角色及很多情节光线也设计了不同的光线结构,例如文绣在车内向溥仪提出离婚,画面呈偏蓝色调,文秀淋雨一段是夜晚拍白天的雨景,使用高色温灯,光线变化体现着文绣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 I& G; D* c' l6 E o9 z+ c3 L9 C5.39.217.77:8898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A' C0 x) ?" ^1 M
结尾处的设计又为影片增添了些许超现实主义的含义。那个红领巾打开了溥仪从皇座下面掏出来的一个蝈蝈罐,里面爬出了那只跨越半个世纪风雨的蝈蝈。孩子抬头,溥仪却已经神秘地消失了。紧接着,传来导游手中喇叭所发出的美国歌曲“扬基之歌”的乐音。导游带领着一批西方游客参观着宫殿,讲述关于这座皇宫,这位末代的皇帝他的生与死,他的喜与悲,以及消逝在那段年代里的历史和传奇……那只超现实的蝈蝈显然象征着一种非时间性的东西,它在我们以为它早已死亡的时候进入我们的眼帘。这个非时间性的东西正可以看作是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本身。那位导游清脆的语言被影片戛然打断,因为用导游手册上的符号化语言显然只能描绘出溥仪形象的“最大公约数”。《末代皇帝》从这个层面上说,它用这只蝈蝈喻指了一个个人与历史对立的问题。而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贝尔托鲁奇都没有放弃对这个终极问题的探讨。tvb now,tvbnow,bttvb( n. j) r) t3 L& o9 I9 _'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