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4 h& z% O' B) [3 h8 W/ m之後,國民黨繼續推進 「國族」論。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在民族主義基礎上,漢、滿、蒙、回、藏人民應該是組成強有力的『國族』」。同年5月,蔣介石 將「中華民族」和「國族」相提並論,以黃帝為共同始祖。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國民黨的民族理論進一步走向「化國為家」,強調諸民族群體是「宗族」,融合在一起就是對抗日軍侵略的中華民族。蔣介石1942年在西寧的演講中明確提出:「我們中華民國,是由整個中華民族所建立的,而我們中華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5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樣。」(註2) 2 D+ ?/ B) ]+ k% ]& u2 W5 e1 B# u Y8 E6 a ~ k1 s. x
共產黨建政之後,接受了斯大林的民族理論,棄用了「國族」一詞。中國政府從1950年代開始展開民族識別,確認了漢族外的55個少數民族。與國民黨認為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漢化為漢人的全體不同,共產黨所認為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集合體。 5 h$ q2 G$ K/ [- @' a此外,在香港使用「國族意識」這個詞,有着慣用含義,即「中國人的意識」。4 l4 b* `. v) j1 W3 k: J
tvb now,tvbnow,bttvb; i7 r$ T3 G* T. @! v* X w ?' }
須以動態眼光審視概念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l( M* S. a
' A u2 `& {+ }: K4 K公仔箱論壇因 此,要明白究竟何為「中華民族」?何為「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的源流歸屬,就必須以動態的、聯繫的,而不是靜止的、割裂的眼光去審視這些概念所承載和被包裹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因素,這些因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而相同的態度也適用於回答與香港現狀和前途息息相關的問題:何為「香港 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和變遷的?存在所謂的「香港民族」嗎? / e- J2 T* u1 E: z6 _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 ?. a" n7 Y V3 [
註1:Chaim Gans,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2003 : j7 `5 p2 I# W2 R5 m0 m& ltvb now,tvbnow,bttvb註2:松本真澄,《中國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論」為中心》,2003公仔箱論壇/ |9 `: b2 q- w" B3 \' i' z
公仔箱論壇! P# I* A0 W! o8 K8 Y" w
作者是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