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G4 f' o/ K5 u0 N7 s用什麼抵消廣告零收益?答案當然是節流開源。前者是結束廣告部(省下十三名員工的薪津福利及辦公室雜支),後者則是七月份開始加價──零售價由三元九角九仙加至四元九角九仙,訂閲費亦相應提高。加價當然會令讀者流失,該公司的估計是從現在月銷一百五十多萬本降至大約五十萬本。「賣紙」收入萎縮,但少了百萬本印刷費及紙張支出,加上沒有廣告,雜誌份量較薄,印刷等成本相應下降,這方面的開支約省百分之五十,公司預期對盈利沒有影響。《紐約客雜誌》的做法比較保守,它亦走提高質量加售價之路,對廣告則「儘可能爭取」;這種取態較易令人接受,問題是公司是否保留廣告部?如廣告萎縮而不向廣告部開刀,在經濟上便可能得不償失。還是洛戴爾的做法較可取! 7 y3 u* K v1 b2 i5.39.217.77:8898 # w, \- [4 p' {# d; {2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去年十二月七日,《哥倫比亞新聞業展望》(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發表一名學者的短論︰〈印刷是新媒介〉(Printis the New Media),指出網誌Tablet兼出印刷版,是印刷媒體走上重生之路的先兆。該網誌的編者認為深度分析文章和雋永的小說,對讀者的吸引力,「紙媒」勝於「網媒」;非常明顯,「網媒」接觸的讀者遠比「紙媒」多,但一萬份印刷品的影響力比網上十萬次閲讀還大。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一月六日公佈的民調顯示,愈來愈多人從「紙媒」而非「網媒」讀新聞,更重要的是,同一「民調」指出上網閲讀的平均時間只有四分八秒,這種習慣意味為節省時間而上網者只會快速(flyby)瀏覽網上新聞及文章,換句話說,一般而言,如此速讀,內容不會深入腦海,即上網者很難擷取網上信息的精要。此一空隙,留給「紙媒」很大發展空間。 9 `: W o5 ]5 v- x) W$ l6 R+ z. ` 7 P6 O3 G+ i) a,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三、6 B, `8 b( n0 X4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8 r- p9 U+ Z
香港傳媒同樣有美國(和其他新聞自由〔私人辦報〕地區)同業面對印刷廣告大規模流失的困擾,這些廣告,絶大部分為有具體數據支持的「暢銷」網站吸納,一般「紙媒」衍生的「網媒」很難分杯羹,「個體戶」的網站更無論矣。在這種情形下,沒法變身為「紙媒」的網誌,不易找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本地免費報章十年蓬勃,它們的確搶去不少收費媒體的讀者和廣告,然而,面對印刷廣告的萎縮,其經營窘境已漸浮現。在「賣紙」收益高於廣告收入蔚成時流的前提下,它們變成收費「紙媒」,也許是重生之路,但從免費變為收費的路絶不平坦;若反其道變為「網媒」,恐怕同樣缺乏「賣紙」收入之外,還有廣告進賬很難理想之痛。媒體經營困難,舉世皆然。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q0 d T: k# T$ v. Y
) T w6 T8 s K: A% K0 o [4 e8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應該強調的是,不收(不靠)廣告的「紙媒」,一定得大幅提高售價才能言利,而「吊高來賣」且為市場接受的前提,是加強言之有物持之有故的文章(獨家新聞當然重要,但網站幾乎可以實時改頭換面「轉述」,其作用因而大降)。一句話,只有有辦法招納、組織一批文章高手、獨家撰寫投市場所好的文稿,「紙媒」(和收費「網媒」)才能賣得好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