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 L6 G( D2 w- D& b5 k5.39.217.77:8898何以不說中國思想是唯物的呢?因為中國思想裡已把一切物的個別觀把來融化了,泯滅了,只存有一動。這一動,便把有生命界與無生命界融成一片了。任你有生也好,無生也好,都只是一動,都不能跳出動的範圍。如此則沒有所謂死生,所以說死生猶晝夜,因晝夜也都在一動的過程中。如此亦復無物我天人之別,因物我天人,也已盡融入此一動的概念之中了。此一動亦可稱為道,道是無乎不在,而又變動不居的。道即物即靈,即天即人,即現象即本體,上帝和靈魂和本體的觀念盡在此道的觀念中消散了,再沒有他們分別存在之嚴重價值了。5.39.217.77:8898. p2 F" R+ J' O6 W
! G5 b. X$ k" w" T7 L; r5 wtvb now,tvbnow,bttvb此道莫之為而為,所以不論其開頭。此道又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不論其結束。沒有開頭,沒有結束,永古永今,上天下地,只是一動,此動不息不已不二,因此是至健的,同時是至誠的。試問不是至健,不是至誠,又如何能永此終古不息不已不二地動呢?這一個道的不息不二至健至誠,也可說是這一道之內在的性,也可說是其外表的德。如此則一個道體便賦與了他的德性,其實德性也非外加的,只是就此道而形容之而已。仍只是就此現象而加之以一種述說與描寫。5 V( O# r4 X, S( w d# p, f# T, y
5.39.217.77:8898; K$ |) r X" a/ o& x0 D. A# n
合攏看,只此一動,只此一道,但亦不妨分開看。分開看則有萬世萬代萬形萬物之各別的動,或各別的道。這裡的要緊處並非是一物有一物之道,乃是說道留動而成物。(莊子語)這便是說,把這動切斷分開看便成其為物了。因此這萬世萬代萬形萬物之個別的道,並非別有道,仍是此一大道。一物各有一物的動,斯一物便各有一物的德性,但此德性也並非別有德性,還是此一個德性。所以說,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又說,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均《中庸》語) 4 r2 T+ p5 H6 v7 m- k2 h4 H5 N % g! z% r# X# {1 A你既把這個大道分開個別看,則個別與個別之間,自該各有分際,各有條理,所以中國人又常連用道理二字。譬如在一條大馬路上,有汽車道,有電車道,有人行道。那些道,各照各道,互不相礙,便是理。有了理,便有命。命有內命與外命。如是電車,應依電車軌道走,這是內命,不能走上汽車道或人行道,這是外命。此之內命便成彼之外命,彼之內命便成此之外命。內命即是性,正因物各有性,而且此性都是至健至誠,於是不得不互有制限。這些制限便是命,便是理,但合攏看,仍只是一道,不相衝突,不相妨礙。如大馬路上車水馬龍,各走各路,所以說,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鳶飛魚躍,是形容那活潑潑的大自然之全部的自由。4 T" o, ~& y$ }, v0 U( [" e
3 y9 q' p% F' J" G這一個道,有時也稱之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大自然言,有生命,無生命,全有性命,亦同是生。生生不已,便是道。這一個生,有時也稱之曰仁。仁是說他的德,生是說他的性。但天地間豈不常有衝突,常有克伐,常有死亡,常有災禍嗎?這些若從個別看,誠然是衝突、克伐、死亡、災禍,但從整體看,還只是一動,還只是一道。上面說過,從道的觀念上早已消融了物我死生之別,因此也便無所謂衝突、克伐、災禍、死亡。這些只是從條理上應有的一些斷制。也是所謂義。因此義與命常常合說,便是從外面分理上該有的斷制。所以義還是成就了仁,命也還是成就了性。每一物之動,只在理與義與命之中,亦只在仁與生與道之中,衝突克伐死亡災禍是自然,從種種衝突克伐死亡災禍中見出義理仁道生命來,是人文。但人文仍還是自然,不能違離自然而自成為人文。公仔箱論壇1 R. |) f6 t* {, j2 d' K6 ?% B
4 O: j( H a8 a繼之再說到宗教。西方人的宗教,實和他們的科學貌異神近。因非遺忘人生,即不能進入宗教。他們亦必是先忘卻了自己,而後始能祈求沒入宗教的教理中。他們所信的宗教教理,幾乎也可說是一種純客觀而又同時是非人生的。他們先把握到上帝的心情,再始回頭來處世,在他們心坎深處,不該存有家庭,不該存有世間,他們只該以體認到的上帝的心情來處家庭,來處世間。在其追求宗教信仰之一段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其日常生活與夫其內心精神之一斑,但在其所信仰之真理中,則同樣不能有信仰者自己的個性與人格之重要與地位,甚至不應該有人的地位存在呀!至少在理論上是須得如此的。$ J3 Q! O0 J; R j$ ?% l6 h O
7 c# P' z5 k3 K1 `7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只有道德生活,乃始確然以各人之個性與人格為主。藝術科學與宗教,其主要對象及其終極境界,大體說來,可以說是非人生的。只有道德對象,則徹頭徹尾在人生境界中。上文所謂別人活在我的心裡,我活在別人的心裡,這完全是一種道德境界。我們只有在道德境界中,可以直接體會到當事人之個性與人格。此種個性與人格,不僅保存於其生前,抑且保存於其死後。不僅在其生前,其個性與人格,可以隨時有擴大,抑且在其死後,其個性與人格,依然有繼續擴大之可能。世界偉大人格,無不於其死後保留,亦無不於其死後繼續擴大。若不能繼續擴大,亦即不能隨時保留。讓我們粗淺舉例,如孔子釋迦與耶穌,其死後之人格,豈不依然保留,而且在繼續擴大嗎?七十子時代之孔子,到孟荀時代,兩漢時代,宋明時代,其人格既隨時保留,而又繼續擴大了。若使自今以後,孔子人格還能隨時保留,必然仍將繼續擴大。若使不能繼續擴大,便會逐漸消沉,而失其存在。釋迦耶穌是一宗教主,似乎與孔子不同,然其人格之所以亦隨時保留而繼續擴大者,則因其已由宗教人生而滲透到道德人生故。一切宗教人格之擴大,莫非由其道德人格之擴大:中國人崇拜道德人格,尤勝於崇拜宗教人格。崇拜聖人,尤勝於崇拜教主,其理由即在此。由於同一理由,中國人崇拜一文學家,亦必兼本於崇拜其道德人格,而後其作品始得被視為最上乘。然而文學作家之人格,雖亦可以隨時保留,而終不能隨時擴大,此所以中國人之視文學家,終不如其視一聖賢人格之更見崇重,其理由亦在此了。 6 U* w o/ D2 Y- _tvb now,tvbnow,bttvb" G4 @1 ~. n. l0 \& \2 j m
這裡我們又將提到東西人生態度之不同。東方人以道德人生為首座,而西方人則以宗教人生為首座。西方人的長處,在能忘卻自我而投入外面的事像中,作一種純客觀的追求。他們的藝術文學科學宗教種種勝場莫不在此。中國人的主要精神,則在能親切把捉自我,而即以自我直接與外界事物相融凝。中國人的藝術與文學皆求即在其藝術與文學之作品中,而直接表現自我。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也如此,因此在佛教中有中國禪宗之產生。這在宗教圈中而依然看重了自我,於是乃有所謂狂禪者出現。而中國人的科學造詣,則不免要落後。若說中國人是超乎像外,得其環中,則西方人可說是超其環中得乎像外了。西方人最高希望應說能活在上帝心中,而中國人可說是只望活在別人心中。上帝還是像外的,別人則仍是在環中。就哲學術語來說,東西雙方依然有向內向外之別。人生終不能不有所偏倚,這亦無可奈何呀!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07 PM
歷史與神 7 {! ~* S8 S: o3 Q3 \8 z6 j y6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N6 V( F" x; S u4 V% M公仔箱論壇 # H& \; F& M" G5.39.217.77:8898就自然界演進的現象來說,好像應該是先有了人生,然後有歷史。但就人生演進的立場來講,應該是先有了歷史,然後始有個人的人生。極明白的,孔子不能產生在印度,釋迦不能產生在中國,雙方歷史不同,因而雙方的個人人生也不同。同樣理由,可以說並不是先有了哲學,乃始產出哲學史。實在是先有了哲學史,然後始出產哲學的。任何一個哲學家的哲學,莫非由哲學史而產生。你若不先明白他向上一段的哲學史,你將無法明白他的哲學之來源,乃至其哲學中之一切意義。 , P5 P q1 k$ {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m3 g b6 G
我常說,靈魂和心的觀念之分歧,實在是東西雙方一切關於宇宙論乃至人生論的種種分歧之起點。心由身而產生,不能脫離了身而獨立存在有一個心。靈魂則是肉體以外之另一東西,來投入肉體中,又可脫離肉體而去。西方哲學史大體可說是一部靈魂學史,至少是從靈魂學開始。東方哲學史大體是一部心靈學史,至少是從心理學開始。西方哲學,中古以上不再論。即如近代大哲如德國之黑格爾,他主張一絶對精神,我們也可說它還是靈魂之變相。法國人柏格森,他偏要說生命在物質中創造,但他不肯說由物質創造出生命。生命的特徵,既是創造,則生命即由創造開始,而演進,而完成。何以定要說另有一生命投入物質之中而始有創造的呢?這還不是一種靈魂思想之變形嗎? 4 I; ?; k, D2 O; R3 J& Z ! Q; l" k' a8 F0 h K柏格森有一次講演,講題是靈魂與肉體。他明說靈魂與肉體,他的意思就是說物質與精神。他認為靈魂依附在肉體上,恰似衣服掛在釘子上。在近代西方又有人說,生命在物質中呈現,正擾如無線電收音機收到了在天空飄過的樂聲。那天空裡飄過的樂聲,和那釘子上的衣服,其實都是一種靈魂的變相,把當前表現的,硬認為是原先存在的。東方思想的習慣並不如此。東方人說,鬼者歸也,神者升也。鬼只是己死的人在未死的人的心裡殘存下的一些記憶。那些記憶,日漸退淡消失。譬如行人,愈走愈遠,音聞隔闊,而終於不知其所往。至於那些記憶,仍能在後人心裡活潑呈現,非但不退淡,不消失,而且反加濃了,反更鮮明強烈地活躍了,那便不叫鬼而叫神。鬼是死後人格之暫時保存,這一種保存是不可久的,將會逐漸散失。神則是死後人格之繼續擴大,他將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永遠昭昭赫赫地在後人之心目中。如是則鬼神仍不過是現在人心目中的兩種現象,並非先在的確有的另外的一物。 # h7 D7 O+ A+ D" L+ H/ G9 H: l0 `+ m, K7 X( d8 _' B, R& j
人有些是死了便完的,這些都該叫做鬼。原先沒有此人,忽而此人生了,後來此人死了,重歸於無,所以說鬼者歸也。但有些人,他身雖死,他生前所作為,仍在後代留下作用,譬如是他依然活著一般。有些在他死後,他的作用更較生前活躍有力,這些便成為神了。神祇是說他的人格之伸展與擴張。人死後如何他的人格還能伸展與擴張呢?正因他人雖死,而他生前的一切,依然保留在別人心裡。既在別人心裡,便不免要在別人心裡起變化,起作用。那些變化與作用,便是他之所以為神,便是他人格在死後之不斷伸展與擴張之具體表現。也有些人雖死了,而他生前卻做了些壞事業,留下了壞影響,後代人雖心裡討厭他,要想取消他的所作所為,然而一時不可能,則他的人格豈不也是依然存在,而且有的還一樣能伸展與擴張嗎?只是其伸展擴張只在惡的一方面,在不討人歡喜的一方面而已。那些則不能叫做神,只是一惡鬼。神可以繼續存在,繼續伸舒,一個惡鬼則終於要消滅。然則鬼神並不是外於人心而存在的。鬼神祇存在於人之心裡,因人心而消滅,也因人心而創造。在後代人心裡逐漸消滅的為鬼,在後代人心裡繼續新生的是神。所以中國人的宇宙觀是自然的,物質的,而中國人的歷史觀則是人文的,精神的。換言之,在自然的物質的宇宙裡沒有鬼與神,只在人文歷史的精神界裡有鬼與神。公仔箱論壇+ H7 P6 p, Q+ X5 |- X( o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4-5 11:20 PM 編輯 7 D) y3 j5 E2 h Z+ B
a* U4 Q; L `. ~$ }tvb now,tvbnow,bttvb無限與具足 - _6 o z. z7 a- b; v+ Xtvb now,tvbnow,bttvb: I# m {, u1 f
: o2 J Q& Z3 M
在美學上,有無限與具足之兩型。在人生理想上也該有此兩型。西方人想像人生,常若一無限。中國人想像人生,則常見為具足。時間為生命之主要因素,請即就雙方對時間觀念之相異處作證。5.39.217.77:8898& A% W* L" _% y1 A' P- }2 k' Q
6 K! U' U0 S y5.39.217.77:88986 W: y9 v: B; c) A" s
近代西方二三百年來物質科學之進步,盡人皆知。但人文科學之落後脫節,其弊已顯。譬如給小孩或狂人以利刃,固已危險,稍後又給以手槍,現在則給以原子彈,那終非闖大禍不可。此在西方知識界並非不知,無奈他們的人文科學始終趕不上,這也有其原因。在近代科學創興以前,耶穌教是西方文化的最大骨幹。宗教與科學之衝突,最重要者還在它們的方法上。科學須面對事實,在事實上面去求知識,只要事實有新發現,我們的智識便該立刻追隨求調整,這是科學修養起碼的條件。但宗教精神卻恰恰相反,他們在人類之外預先安排了一位上帝,一切人類社會活動,都得推原到上帝,歸宿到上帝。儘管人事變了,宗教上的信仰和理論則仍可不變。正因此兩方面精神之絶相背馳,而西方人的人文科學,乃於無形中遭遇一絶大阻礙,使他們得不到一個自由的發展。公仔箱論壇3 U c0 y, }8 T6 z' g4 Q- `*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Q: e8 g) y( _
正使物質科學急速發展宗教退處一旁,而西方人之人文科學仍將無希望。何以故?因他們常想把物質科學的律則來代替宗教來指導人文,如是則人類社會本身依然無地位、無重量。從前是聽命於宗教,聽命於人類以外的上帝。現在是聽命於物質,依然要聽命於人類以外之另一位上帝。其實此乃與科學精神正相違。因科學精神正貴在事實本身上尋知識,但西方人卻常想把物質科學的已有成績一轉手用來贈與給人文科學,那又如何可能呢?5.39.217.77:88984 s, Q0 O/ L(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