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X D' w$ j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香港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5.39.217.77:8898" W+ S* O/ Q- F; F/ _
; |# ]2 }9 b& y
錢穆七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中小學。1930年,錢穆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錢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 6 o! g+ W& v# {/ ^0 }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6 S, S L# t7 p+ t0 Z1 N
抗戰軍興,錢穆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齊魯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 , C' e+ g5 Q* O+ B! ?' H- D& ^/ W) r% X, ?/ B4 k
1949年4月,錢穆與江南大學同仁唐君毅一起應廣州私立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之邀,從無錫南下廣州。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對華關係白皮書》、《中美問題白皮書》)。1949年8月12日起,新華社連續發了六篇評論《中美問題白皮書》的文章,其中五篇為毛澤東親自執筆;在8月14日〈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一文中,毛澤東點名胡適、傅斯年與錢穆受美帝控制,錢穆既憤怒又擔憂遭到迫害。1949年10月,錢穆隨華僑大學南下香港,出任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絃歌不輟;而辦學有成,亦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贈予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在香港結婚。1960年,錢穆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錢穆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錢穆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 J, k1 c) b( p, \* {8 P/ D
[% R2 d/ w& J! v1 w! g2 m
1967年10月,錢穆自港返台。1969年,應張其昀之邀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tvb now,tvbnow,bttvb0 } g/ {, R7 d& X h
. K3 I P2 N3 [! d1968年,錢穆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 t5 n4 l, b( @/ B 1 O3 G& U2 z- N' Z) y$ a: O1990年,發生素書樓事件,錢穆搬離素書樓。同年8月30日,錢穆於臺北市杭州南路寓所過世。5.39.217.77:88989 J( I. r% D, X7 A
8 c9 |$ m' D5 o) l' u) Y6 Y5 p F人生根本是一個對立,我以外不能沒有非我之存在,我與非我便是一個對立。即就我而論,有生便有死,死與生又是一對立。若謂生者是我,則死了便不是我。若認死者為我,則生的又不是我。死與生即已是我與非我之對立,故有生死便有是非,彼我生死是非,是人生最基本的對立。莊子齊物論已經指出。人的意見,總想在此對立上面尋出一個統一來。然而若超出此對立之外求統一,則此超出之統一,又與被超出之對立者成為對立。若深入此對立之裡面求統一,則此深入之統一,又與被深入之對立者成為對立,這樣則依然仍是一對立。 + k' \: o" f0 U) K- D: T V公仔箱論壇 2 G2 z/ R& C& k' atvb now,tvbnow,bttvb上帝和神,是超出此死生彼我而求統一的一個想法。據說一切由神造,一切回歸於神,如是則神與一切對立。宗教轉變成哲學,在一切現象之後面探究一本體。據說生死彼我均屬現象,現象後面還有一本體,如是則本體統一了現象,然現象與本體仍屬對立。此兩種對立,宗教的和哲學的,其實形異而神同,只如二五之與一十。 ( l+ ^4 p' ~; P - v _7 _& j5 P9 p' H9 ^5.39.217.77:8898人類在語言與思想中發明了邏輯,最先也只是求在對立中尋統一的工具。如說“這是甲”,好像把這與甲統一了。然而此統一中,便顯然有這與甲之對立。神與萬物,本體和現象,亦只是這與甲之複雜繁變而已。與其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不要在這之外另尋一個甲來求與這統一,如此般尋求統一,無異在尋求對立。若真要避免對立,尋求統一,不如只在這之本身上求之。所以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與其說人生由神創造,不如說人生便是人生。與其說現象背後有本體,不如說現象便是現象。4 U+ `9 Q3 U9 d) q2 k. @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