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T3 a( J8 Q) J* O+ J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之人生而論,大體說來,似乎人常從自然走向文化,從孤獨走向大群,從安定走向活動。自然、孤獨與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與活動,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遠離了自然,則此文化必漸趨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獨,此大群必漸成空洞。若活動損害了安定,此活動也必漸感怠倦,而終於不可久。tvb now,tvbnow,bttvb, K7 ` _7 t. b q
tvb now,tvbnow,bttvb: B0 H+ R R' p4 S/ Q2 K9 A" ~3 f
鄉村是代表著自然、孤獨與安定的,而城市則是代表著文化、大群與活動。鄉村中人無不羡慕城市,鄉村也無不逐漸地要城市化。人生無不想擺脫自然,創建文化,無不想把自己的孤獨投進大群,無不想在安定中尋求活動。但這裡有一限度,正如樹木無不想從根向上長,水無不想從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傾了源,則枝亦萎了,流亦竭了。沒有自然,哪來文化?沒有個人,哪來群眾?沒有安定,哪來活動呢?人的心力體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氣魄,無不從自然中汲取,從孤獨而安定中成長。人類挾著這些心力體力智慧情感意志氣魄,才能創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動,來創造出文化,而不斷上進,不斷向前。但使城市太與自然隔絶了,長在城市居住的人,他們的心力體力也不免會逐漸衰頽。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學時髦,卻湮沒他的個性。職業不安定,乃至居處不安定,在活動中會逐漸感到匆忙,敷衍,勉強,不得已。因此精力不支,鼓不起興趣,於是再向外面求刺激,尋找興奮資料,乃至於神經過敏,心理失常,種種文化病,皆從違離自然,得不到孤獨與安定而起。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1 \; W" I4 @+ U. m* T9 w
' i0 o: j% R8 }7 g) {公仔箱論壇一個鄉里人走向城市,他帶著一身的心力體力,懷抱著滿腔的熱忱與血氣,運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氣魄來奮鬥,來創造。他能忍耐,能應付。他的生活是緊張的,進取的,同時卻也是來消散精力的。一個城裡人走向鄉村,他只覺得輕鬆解放,要休息,要遺忘。他的生活是退嬰的,逃避的。他暫時感到在那裡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與氣魄。他也不再要緊張、奮鬥與忍耐。然而他卻是來養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獨與安定中,重與大自然親接,他將漸漸恢復他的心力體力,好回頭再入城市。 ( m$ I' [: N% a! v8 _8 c! u* g& W7 c y e: z
人類斷斷不能沒有文化,沒有都市,沒有大群集合的種種活動。但人類更不能沒有的,卻不是這些,而是自然、鄉村、孤獨與安定。人類最理想的生命,是從大自然中創造文化,從鄉村裡建設都市,從孤獨中整合大群,從安定中尋出活動。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華的都市,已熱鬧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動中討生活,那只是掙扎。覓享用,那只是墮退。問前途,也恐只有毀滅。想補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鄉村,在孤獨的安定中另求生機,重謀出路。 ( R3 F4 J# o* F7 b9 g* o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7 x3 O. c+ T/ G) @+ I, y. x$ L
因此人類文化之最大危機,莫過於城市僵化,與群體活動之僵化。城市僵化了,群體活動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則必在徹底崩潰中求得之,此乃人類文化一種莫大之損失。大都市易於使城市僵化。嚴格的法治主義易於使群體僵化。近代托拉斯企業,資本勢力之無限集中,與夫機械工業之無限進展,易於使工商業生產種種活動之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隱憂。百萬人以上喧囂混雜的大都市,使人再也感不到孤獨的情味,再也經驗不到安定的生活。在資本主義絶對猖獗之企業組織中,人人儘是一僱員,再也沒有個性自由。而又兼之以機械的儘量利用,每一僱員,同時以做機械的奴隷之身份而從事,更沒有個性自由之餘地。個性窒息,必使群體空乏。在個性未全窒息,各自奔竟著找出路,䴢聚到幾百萬人以上的大都市中,在嚴格法治與科學的大組合,以及機械的無人情的使用中,人與人相互間,必然會引申出種種衝突來。現世界的不安,其癥結便在此。 / W; ~7 Y* O2 E( k; g2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g0 R( c% q2 |4 Z9 m
譬如一個武士,用全副重鎧披戴起來,他勢必找一敵人來決鬥一番,否則便將此全副披戴脫卸,再否則他將感到坐立不安,食不知味,寢不入夢,老披戴著這一副武裝,勢必病狂而死。目前的世界,幾乎對外盡在找敵人廝殺,對內又盡在努力求脫卸此一身重鎧,同時亦盡在坐立不寧寢食不遑的心情中走向病狂之路。但我們須知,正因其是一武士,所以能披戴上這一副重鎧。並不是披戴上了這一副重鎧,而遂始成其為武士的。而沒有披戴上這一副重鎧的人,卻因於懼怕那武士之威力,而急求也同樣尋一副重鎧披戴上,而他本身又是一羸夫,則其坐立不寧寢食不遑將更甚。其走向病狂之路將更速。若使遇到一敵人廝殺,其仍歸於同一的死亡絶命,也就不問可知了。 , r7 G# D# D b;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 _, | v& o公仔箱論壇人類從自然中產出文化來,本來就具有和自然反抗決鬥的姿態。然而文化終必親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則文化若與自然隔絶太甚,終必受自然之膺懲,為自然所毀滅。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嚴格的法治精神,極端的資本主義,無論其為個人自由的,抑或階級鬥爭的,乃至高度機械工業,正猶如武士身上的重鎧,這一個負擔,終將逼得向人類自身求決戰,終將逼得不勝負擔而脫卸。更可憐的,則是那些羸夫而亦披戴上這一副不勝其重的鎧冑,那便是當前幾許科學落後民族所遭的苦難。這正猶如鄉里人沒有走進城市去歷練與奮鬥,而徒然學得了城市人的奢侈與狡猾。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m/ E, L6 k, Z; }, l
' O6 x' Z0 [2 p
鄉里人終需走進都市,城市人終需回歸鄉村。科學落後的民族,如何習得科學,建設新都市,投入大群體而活動。城市人如何調整科學發展過度的種種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體生活,依然回過頭來重親自然,還使人享受些孤獨與安定的情味。這是現代人所面遇的兩大問題。而其求解決困難的方法與途徑各不同。這裡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聰明,誰也不該學步誰,誰也不須欣羡誰。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05 PM
人生與知覺公仔箱論壇, M$ R) `1 w$ }- V, L
5 b9 b* v- M0 b9 C7 y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7 `7 v2 C d0 |: M
4 e4 t* O, @( y7 F& d$ _0 I# Ztvb now,tvbnow,bttvb人生最真切的,莫過於每一個人自己內心的知覺。知覺開始,便是生命開始。知覺存在,便是生命存在。知覺終了,便是生命終了。讓我們即根據每一個人內心的知覺,來評判衝量人生之種種意義與價值,這應該是一件極合理的事。 1 S- s7 R0 d" x- Q! n8 }1 U 2 g) l1 B7 ^* e: o.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請先就物質生活說起,所謂物質生活者,乃指衣食住行等而言,這些只是吾人基層最低級的生活,他在全部生活中,有其反面消極的價值。但人生繼此以往,尚大有事在,不能就此認為是人生積極的正面。維持了肉體的生活,才始有人生,然不能說人生只在維持肉體的生存。試先就飲食言,飲食尤其是物質生活肉體生活中最低下的一種,雖說是最基本的,然而並不是最有意義的。沒有飲食,便不能有一切的生活,然而飲食包括不盡人生之全部,而且也接不到人生之高處。何以故?因味覺是人心知覺中最低下的一種。味覺沒有深度,喝菜湯和喝雞湯,並沒有很大的區別。每一個人喝著雞湯,所得感覺,亦大體相同。不能說你喝雞湯的味覺較之別人更高明,更優美些,更有意義,或更有價值些。而且味覺不僅沒有深度,反而有遞進遞減之致。喝一口是那樣味,喝兩口三口還是那樣味,而且反而會一口不如一口,越多喝將感其越平淡,漸降而至於厭了沒有味。而且味覺又不能保留,喝過吃過便完了,飽即饜,餓又饞,當時不想喝,過了些時又想喝,再喝又還是那種味,並沒有每進愈佳之感,永遠使你不滿足,又永遠要叫你感到乏味。若使人生真為飲食而來,每一個人,只要挑選最精美的盛饌,飽餐一頓,從此死去也可無憾。何以故?因味覺永遠只是那般。而且別人嘗到了,我和你也盡可不再嘗。何以故?還是那一般味。古人說,食色性也,若專就男女性生活中之觸覺而言,則其內心所感知的,也就和上述的味覺差不多。因此食色雖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項目,卻並非高貴有意義的項目。現在再說衣服,衣服在物質生活上的功效,只是保持體溫而止,此上再加一些輕軟之感便完了。繼此以往,不再有什麼了。若人生專為衣著,則你試挑一身舒適的衣裝穿上身,一度感到他的輕軟溫暖便夠了,再沒有可以使你更進求之的了。一切的衣著,最了不得,在你皮膚的觸覺上,永遠是那般。至於你穿著盛裝出外交際,赴人宴會,那時你內心所感覺的,不盡在保暖上,那已超出了肉體生活物質生活之外,自然又當別論。住與行,依此推知,不再說。4 M4 y' v8 Y. J% A% K
$ m, @# b0 |2 c o' {' Y. d5.39.217.77:8898這裡我們又將提到東西人生態度之不同。東方人以道德人生為首座,而西方人則以宗教人生為首座。西方人的長處,在能忘卻自我而投入外面的事像中,作一種純客觀的追求。他們的藝術文學科學宗教種種勝場莫不在此。中國人的主要精神,則在能親切把捉自我,而即以自我直接與外界事物相融凝。中國人的藝術與文學皆求即在其藝術與文學之作品中,而直接表現自我。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也如此,因此在佛教中有中國禪宗之產生。這在宗教圈中而依然看重了自我,於是乃有所謂狂禪者出現。而中國人的科學造詣,則不免要落後。若說中國人是超乎像外,得其環中,則西方人可說是超其環中得乎像外了。西方人最高希望應說能活在上帝心中,而中國人可說是只望活在別人心中。上帝還是像外的,別人則仍是在環中。就哲學術語來說,東西雙方依然有向內向外之別。人生終不能不有所偏倚,這亦無可奈何呀!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07 PM
" N1 W8 v' z E; @0 [& }. r5.39.217.77:8898就自然界演進的現象來說,好像應該是先有了人生,然後有歷史。但就人生演進的立場來講,應該是先有了歷史,然後始有個人的人生。極明白的,孔子不能產生在印度,釋迦不能產生在中國,雙方歷史不同,因而雙方的個人人生也不同。同樣理由,可以說並不是先有了哲學,乃始產出哲學史。實在是先有了哲學史,然後始出產哲學的。任何一個哲學家的哲學,莫非由哲學史而產生。你若不先明白他向上一段的哲學史,你將無法明白他的哲學之來源,乃至其哲學中之一切意義。 ( h5 f# x& }# k& [5.39.217.77:8898! f( I P! m. z' R. c G% P" L
我常說,靈魂和心的觀念之分歧,實在是東西雙方一切關於宇宙論乃至人生論的種種分歧之起點。心由身而產生,不能脫離了身而獨立存在有一個心。靈魂則是肉體以外之另一東西,來投入肉體中,又可脫離肉體而去。西方哲學史大體可說是一部靈魂學史,至少是從靈魂學開始。東方哲學史大體是一部心靈學史,至少是從心理學開始。西方哲學,中古以上不再論。即如近代大哲如德國之黑格爾,他主張一絶對精神,我們也可說它還是靈魂之變相。法國人柏格森,他偏要說生命在物質中創造,但他不肯說由物質創造出生命。生命的特徵,既是創造,則生命即由創造開始,而演進,而完成。何以定要說另有一生命投入物質之中而始有創造的呢?這還不是一種靈魂思想之變形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P5 \( G- K7 I _" @6 E4 s
* }/ u9 O. o/ e& [宗教家惟其認有一神超越於自己小我有限之上,則此有限內心如何與此至高無限之神相交接,其普通必有之手續即為祈禱。祈禱遂成為宗教之精髓與宗教之神魂。祈禱是宗教上之必有手續,與必有實踐。儒家既認性之至善即在我心,故儒家教義不須有祈禱。但此至善之性,究竟也是我心內較高較深的部分,雖在我心之內,而貫通於心與心之間,則又若超越於我心之外,因此我心有限,而我心之性則無限。一個超越我外而無限的性,較之只為我有而有限的心,自然也不免有一種降臨與高壓之感。此一種感覺,在儒家則謂之命。儒家最要工夫一面在知性,一面則在知命。性與命雖是一個東西,而不妨有兩種感覺。一是感其在我之內,為我所有,一是感其在我之外,不盡為我所有。既是在我之外而不盡為我所有,則對我自有一種強制或高壓,規範或領導之力。若就人心全體言,乃是有了心,始見有性。若就一個個的心而言,則性早在心之前而又在心之後。未有我心,便有性,我心既滅,性尚在。換言之,心個別而有限,性共通而無限。心有生滅,性則無生滅。而此無生滅的即生長在有生滅的之內,但同時又包宏恢張於有生滅的之外,而為之規範為之領導。性就其在我之內而為我有者言,命則指其不盡在我之內又不盡為我有者言。如何將我此個別之心,完全交付於此共通之心,而受其規範,聽其領導,這須有一種委心的狀態。宗教上的委心是皈依,孺家的委心便是安命。安命始可踐性,委心安命便要你有所舍卻。舍卻了此一部分,獲得了那一部分,這種以捨棄為獲得的心理狀態,正猶如宗教家之祈禱。祈禱心態之最重要者,首為完全捨棄。捨棄你之一切而聽命於神,信賴神,祈求神。儒家之知命安命,亦同樣有此境界,平息自心一切活動,只聽命的支配。命是在我外面的。命又有消極與積極之分。積極的命是一種領導,消極的命是一種規範,一種抑制。人心必得有此兩種作用,一面規範抑制著你,不許你如此,不許你如彼,一面領導著你,該如此,該如彼。宋儒說性即理,此一理字亦便是命。宋儒常說天理,正猶先秦儒之言天命。惟理雖在外,亦在內,因我既在理之內,理亦宜為我所有。故陸王又要說心即理,理就主宰一切。故陸王又要說良知即是你的主宰,此即是說主宰亦在我之內,而不在我之外。儒家理論之最要處,正在認得此不為我有者其實即為我所有。而此種境界卻不以祈禱得之。此為儒家與宗教不同之又一關鍵。tvb now,tvbnow,bttvb! _8 B E# q& v
1 F3 e2 n) U7 ztvb now,tvbnow,bttvb莊子書中,有一番推翻上帝和神之存在之觀念的最透闢的理論。但莊子書中,同樣有一番委心任運知命安命的最深妙的理趣。你能體會到莊子的這一面,你自然能心態安和,精神平靜,一切放下,輕鬆恬美,而到達一種大自在大無畏的境界。也正猶宗教精神在祈禱時之所到達。惟莊子書中所言之命,則只是消極地叫你捨棄,而非積極地叫你奮發,這是莊子知命而不知性之過。魏晉時代的清談學家們,都重視莊子,但他們卻不言安命而言任性。郭像注莊便是其一例。如此則只知任性,不知安命,在消極方面既沒有了抑制,在積極方面又沒有了領導。性是一個必然的,而清談家之任性,則一任自然而不認有必然,此是清談家知性而不知命之過。只有儒家可說是性命雙修。 5 n/ |2 K' J( ?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0 \( _' W2 D8 \; A% j- Y9 |' r
儒家思想有與一切宗教最不同之一點,一切宗教全像是個人主義的,而儒家則最不喜為個人自己著想。一切宗教莫不有一個超越於個人以上之神,一切個人莫不向此神祈求,所祈求的對象雖是共通的,而此祈求之主則是個人的。因此祈求所得之恩賜也屬於個人。儒家思想中超越於個人以上者是命,命在領導著各個人,同時規範著各個人,因此命是個別的,而知命安命便是率性,性卻是共通的、大群的。因此所領導所規範者是個人,而領導之規範之之主者,則一切從大眾出發,也一切歸宿到大眾。 ! L) i" N! p& c1 q9 Y5.39.217.77:8898 - R/ s. E: Y# J5 R. C# i( G.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只輕輕安上一天字,並非認真看重有一上帝存在,重要則在命字與性字上,命與性都已在人的身份之內了。孟子說:“盡心知性,盡性知天。”此處也可說盡性知命,天只是命之代名詞,也並非認真看重有一上帝存在,故又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故盡性知天,仍只重在人的身份上。道字由性命而來,則顯是大群的,決非小我的。孔子又說:“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此亦並不定謂必然先有了道才有人。總之立言的份量,依然重在人。西方宗教家必信仰有一上帝和神在人之前,又必然把人的地位低壓於上帝和神之下,此等信仰和理論,在中國儒家思想裡,似乎已沖淡了。但宗教家一切鼓舞人向上的情緒,激勵人擴大內心的功用,儒家則並未忽視,而且能完全把握到,此是儒家高明處。亦是儒家與一切宗教精神之相通處。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14 PM
5 @5 S% p: R- O' J: V% V" ^西方人想像時間,殆如一直線,過去無限,將來無限,人生乃自無限過去,跨越現在,以進入無限之將來。此項觀念,自近代科學發達,更益明顯。試回溯過去,自人類歷史上窮生物進化,再逆溯到地層沿革,如是而至天體之繁變,科學愈進步,所知愈延長,過去更見為悠遠。若論未來,正可依照著過去,作相反而對等的推測。由人類歷史演進,懸想到人種滅絶,再進而懸想到地球冷卻,生物全息,再想像及於太陽熱力消盡,日局整個毀壞。然而天體之浩茫,則依然存在。故過去悠遠不可知,未來悠遠不可知。人類對過去與未來之知識,因自然科學之發達,而其見為不可知之程度乃更甚。宇宙無限,無始無終,無首無尾,來無原,去無極,天長地久,要於不可測。人生雖短促,卻自成一小宇宙,一樣浩茫,前不見其所自來,後不知其所將往,長途躑躅,宗教乎,科學乎,都不能給與一種明白的指點。 - _, N" \: M7 F5.39.217.77:88985.39.217.77:88988 g' G3 Q+ c* ?0 o5 e' g" Q X
印度佛教看人生,大體與近代西方人相近,三世無限,斯六道輪迴亦無限。業感緣起無限,而阿賴耶藏識包藏萬有種子輾轉相熏亦無限。即如大乘起信論言一心二門,真如生滅,如水波相依,永無了局,則仍是一無限。佛教思想與今歐方所異者,歐洲人見人生無限,而勇於追逐,樂於長往,不厭不倦,義不反顧。佛教教義則憫此長途之悠悠不盡,而願為濟渡,願為解脫,願為入於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為印歐雙方所異。然諸佛菩薩皆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則仍屬一種無限向前。 ) d) P0 l( L" a( l( |( D2 Y/ l; h4 V: ^ l# H" x
在此有一問題,若以西方哲學術語說之,此當屬於知識論的問題。既曰過去無限,未來無限,無限不可知。既不可知,又安知其果為無限抑有限乎?且過去不可知,未來不可知,又安知此兩不可知之是二非一,不相遇合而成一環形,在吾人所不可知之極遠處而兩端終相連接乎?似乎中國人對於時間觀念之想像則正如此。明白言之,中國人之時間觀乃環形的,乃球體的,而非線狀的。宇宙為一球體,人生亦成一球體,死後則回覆到生前,如環無端,圓成一體。tvb now,tvbnow,bttvb' h: f3 I6 h" X% C% U d; n/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 _6 l9 w$ S: u
人生而有知,人的知識,正如一道光芒,投射到此球體上而劃成一切線。如一球浮水面,半沉半現,宇宙人生之可知部分,便是此球體之上浮水面者。宇宙人生之不可知部分,則是此球體之沉隱水下者。此水平面正是一條人類知識的切線。球體滾動,可知部分與不可知部分亦隨之轉移。其實則只是一球體,此在老莊稱之曰有無。大易字之曰陰陽。有者有所知,有所知則有可名。無者無所知,無所知則無可名。有所知,有可名,則昭昭朗朗,如人在陽光下見物。無所知,無可名,則冥冥昧昧,如人在陰暗中,於物無所睹,不可辨。故所謂陰陽有無,只是吾人之有知有不知。人生日新不已,人之知識亦日新不已。此球體映照在人之知識中,角度不同,面狀不同,遂若永永變動,不居故常,若此球體日新富有。其實此球體乃至動而至靜,亦至有而至無。苟使人知熄滅,則不見此球體之動,亦不見此球體之有,而球體之為球體自若。此球體即大自然。自然因有人生而形成了此球體之陽面,其浮現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上者,屬有屬陽,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人文。此球體之沉隱在人類知識切線之下者,屬無屬陰,我們不妨簡率地徑稱之為自然。其實人文自然還是一體,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曰:“善吾生即所以善吾死。”又曰:“死生有無為一體。”人生儼如一環,循環相通,無端可覓。人生如是,宇宙亦然。人生並不在無限地向前。太極生陰陽,陰陽即太極,一陰一陽便是循環往複,此環圓成自足,即是一太極。如是則人生現前具足,當下即是,一多相涉,重重無礙,故曰:“萬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故中國人之人生觀,乃為一種現前具足之人生觀。老莊所與儒家不同,乃在老莊重無重陰,儒家則重有重陽。道家就自然立場,看重那球體之沉隱在人類知識切線下之底層。儒家就人文立場,看重那球體之呈現在人類知識切線上之浮面。其同抱一環形球體觀則一。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X1 C5 N5 I, g
2 F% r$ r8 U3 u7 Y' \+ [+ |8 S! Z4 X故無限的人生觀,分世界為過現未三界。而具足的人生觀則只是一體。自一體而判陰陽,別有無,仍是融凝為一,仍是會歸於一,此一體則圓滿具足。人生只是此一體之浮現部分,若用我在他處另一譬喻言之,則人生乃是此一體之發光部分。浮現部分與沉隱部分通為一體,發光部分則即在此陰暗體上發光。如是則人生即宇宙之一面,根本與宇宙不別。宇宙具足,故人生亦具足。自佛教傳入,中國人始接觸到一種無限向前之新人生觀。然中國人對於此種新人生觀無限向前之意味,愚者則不甚了了,智者雖心知其然而終不訢合,於是轉生新說,曲就我故。故佛家六道輪迴業感無邊之深旨,在中國社會上則變成了陰世陽世的舊觀念。皈依佛法,轉生淨土,不入地獄,仍以個人死生為說,仍成了一個靜止的小圓圈。對佛家永無休止的無限人生,可謂仍未接受。此就小乘說。若論大乘佛學,則一入中國,陳義轉深,如雲“一即一切”,“心即法,法即心”,“多即一”,“一心法界”,“理事無礙”,“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前後際斷,一念無生”。凡此皆是現前具足,當下圓成,立地成佛,遂成為中國佛學最流行的新期望。其實則仍是中國人自己固有的舊傳統,老想法。所謂有無死生為一體,一陰一陽之謂道,只把此等觀念,披上一件佛菩薩的新袈裟而登台說法,骨子裡則仍是一種循環無端的圓形人生,並非無限向前的直線人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c0 o# p# B R- j. F: p9 J9 j& d
tvb now,tvbnow,bttvb9 l/ v5 t. R, a' }+ B8 r
這一世代,歐化東漸,中國人再度與另一種無限向前的新人生觀相接觸。然佛家厭世,中國人不能厭世。歐洲人輕於長往,樂於追求,中國人則長慮卻顧,遲重自保,終無歐人凌厲向前之勇氣。你若要抱一種無限向前的人生觀,你必視現實人生為缺陷,為不足,必勇於捨棄,樂於追尋,必懸一遠離現實之理想,而甘願於捨棄一切而奔赴。近代歐洲人之科學精神與其以前之宗教信仰,同為此種捨棄,追尋,永永向前的人生精神之表現。佛教精神雖若消極,然一樣的勇於捨棄,樂於追尋,其為一種無限向前之人生則同。中國人並不肯無限向前,因亦不勇於捨棄,不樂於追尋,徒欲於現實人生中得一種當下現前之圓滿具足,則中國人該當自有中國人的道途與方法。今乃拾取西方人生之外皮,高抬嗜欲,不恥奔竟,一面對現實抱不滿,一面卻仍是將就現實索補償,如是則不惟自苦,亦以擾人。佛家之無限向前,因其主要偏向於消極放棄,故中國人模擬不真,為病尚淺。歐洲人之無限向前,其主要乃為一種積極把持,中國人邯鄲學步,慕效不得其真,則為害之烈,將不僅如當今之所表襮,而方來恐尤將有其甚焉者。你若真認為過去無限,未來無限,則當下現前,如剎那頃,將彌見其短促。電光石火,劍首一吷,猶不足以為喻。若真悟得此旨,則上視千古,下矚萬代,悠悠無極,當身現前,何足經懷。必如此始能灑落長往,此乃無限向前的人生觀之第一要著。佛學於一切法相,不住不著,此義甚顯,可以不論。即就近代西方言,好像他們對於人生現實,貪著把捉,熱切追求。其實彼等所追求而把捉者,並非當下之現實,而仍是一種無限向前之精神,在後驅策,遂使其日進於不可知之將來而永無休止。如宗教家之傳教蠻荒,科學家之盡悴業藝,此於眼前現實,何一不極盡撇脫灑落之能事。即就商人言,非大有所棄,亦不能大有所獲。要成一大企業家,亦必畢生以之,死而後已,也仍是一種無限向前之精神為之鼓動,何嘗絲毫沾戀現實,當下享用,作一種中途歇腳之想乎。近代中國人不了斯義,空慕皮毛,爭趨樂利。苟非有如智顗杜順慧能諸大哲,重生今世,庶乎通彼我之郵,拔趙幟立漢幟,化彼精詣,就我平實。否則此土之紛擾溷濁,恐一時終不見有寧澄之望也。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21 PM
價值觀與仁慈心 , `! L O2 a2 h5.39.217.77:8898+ O6 T' X/ l2 @# W3 B9 e
tvb now,tvbnow,bttvb6 \, O; ~3 u- ]: h! Q/ B( U: O
近代西方二三百年來物質科學之進步,盡人皆知。但人文科學之落後脫節,其弊已顯。譬如給小孩或狂人以利刃,固已危險,稍後又給以手槍,現在則給以原子彈,那終非闖大禍不可。此在西方知識界並非不知,無奈他們的人文科學始終趕不上,這也有其原因。在近代科學創興以前,耶穌教是西方文化的最大骨幹。宗教與科學之衝突,最重要者還在它們的方法上。科學須面對事實,在事實上面去求知識,只要事實有新發現,我們的智識便該立刻追隨求調整,這是科學修養起碼的條件。但宗教精神卻恰恰相反,他們在人類之外預先安排了一位上帝,一切人類社會活動,都得推原到上帝,歸宿到上帝。儘管人事變了,宗教上的信仰和理論則仍可不變。正因此兩方面精神之絶相背馳,而西方人的人文科學,乃於無形中遭遇一絶大阻礙,使他們得不到一個自由的發展。 " `2 |9 e2 Z8 Q+ |( l公仔箱論壇! f; e$ u% u; q# j/ C
正使物質科學急速發展宗教退處一旁,而西方人之人文科學仍將無希望。何以故?因他們常想把物質科學的律則來代替宗教來指導人文,如是則人類社會本身依然無地位、無重量。從前是聽命於宗教,聽命於人類以外的上帝。現在是聽命於物質,依然要聽命於人類以外之另一位上帝。其實此乃與科學精神正相違。因科學精神正貴在事實本身上尋知識,但西方人卻常想把物質科學的已有成績一轉手用來贈與給人文科學,那又如何可能呢? & x* O: S* Q! S( t5.39.217.77:88985.39.217.77:88983 t4 n% k) `, }0 c' u4 b
當牛頓時代,西方人幾乎全想把數學物理機械方面的原理原則來解釋人類社會,來建立人文科學。待到達爾文時代,生物學開始得到注意,於是西方人又想把生物進化的一番理論與法則來運用到人類社會,來建立人文科學。此比牛頓時代,像是進步了。因生物學究竟是一種生命的科學,比較與人文更接近。機械觀的人生論,終不如進化觀的人生論較於近情。但病根則依然存在。他們總想把研究人類社會以外的一番法則與理論轉移過來,運用在人類社會的身上。無論是物質的,或生命的,到底與人文的園地隔了一層或兩層的牆壁。如何能通呢? $ b+ J& P$ G8 c3 i3 S* G4 l% {! q0 e( L1 t" |* P* n9 |
人文科學則應有人文科學自己的生命和園地。人文科學家應該在它自己的園地上墾闢,來培植自己的種子。但在西方,那一片園地,卻一向荒蕪。最先為宗教所侵佔,現在為自然科學所攘竊。宗教講的是上帝,是神,自然科學講的是物。縱說我們不能捨棄神亦不能捨棄物,縱說神與物全與人類社會有關係,但究竟都不是人類社會之自身。把自然科學的種子移栽在人文科學的園地裡,只開自然科學的花,結自然科學的果,與人文科學自身還是不相干。生命科學較之物質科學雖與人類自身較接近,但人類自身的一切知識不能由生物科學來包辦。現代的西方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卻投入了自然科學的圈套。待他們從自然科學的圈套中逃出,卻不知不覺地仍想走進宗教的樊籠。這是近代西方人文科學不能有理想發展的一個最大原因。 , } G0 i; I5 p2 O, [& k5.39.217.77:8898- r5 L: F2 ^' ~9 M
試舉一例:心理學乃近代西方人文園地裡最先進入科學的一門學問。但近代西方的心理學,並不能說它是人文科學。它只是由人文科學的園地裡割讓了,出賣了。最先割讓與物質科學,稍後又出賣與生物科學。西方人最先講心理學,只是講些物理學,如眼如何能看,耳如何能聽。後來講的,也只是講些生物學,如制約反應等的實驗之類。我們並不說物理學生物學與心理學作不相關,但人類的心理學應該有在物理學與生物學以外的自己園地與生命。這一番理論西方的科學界聽了,必不會贊成。這倒不在乎。所惜是西方也有贊成此番理論的,卻大體是宗教家,不是人文科學家。人文科學在西方,依然是一片荒蕪,還沒有認清楚自己的園地。還沒有培植上自己的種子。5.39.217.77:8898$ D' o& T+ J, y. C3 M; e
公仔箱論壇- z6 a# W% c6 Q4 V
上面所論,我們要求對於某項事類有真知識,則必向該項事類之本身去找尋。此乃一切科學最普通基本的則律。達爾文的生物學,不能乞靈於牛頓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我們要建立新的人文科學,自然也不該乞靈於牛頓與達爾文,更不應該乞靈於上帝或神。就達爾文以來的生物學而言,生命是沿著一條路線而演進的,因此生命有階級,有等差。白鼠、兔、狗等等的心理,有些和人類心理相同,但究是有些而已。把人類較之白鼠、兔、狗,其間等級的差異,是不該忽視的。即就人類論,初民社會,低級淺演的民族,較之高文化的社會,其間亦有很顯著的階級等第,也同樣不可忽視。即在同一文化社會之內,個人間的差別等級,仍不該忽視。即就幼童論,他們尚未經社會種種陶冶,但他們間已盡有差別,有的是天才,有的是低能,這些盡人皆知,因此研究人文科學,決不比研究物質科學。物質科學可以一視平等,無差別。水是水,石是石。但人文科學則不然。人文科學不僅與物質科學不同,並與生物學也不同。生物學在類與類之間有差別,在同類間則差別甚微。人文科學又不然,雖說人與人同類,但其間差別太懸異了,不能不有一種價值觀。抹殺了價值,抹殺了階級等第而來研究人文科學,要想把自然科學上的一視平等的精神移植到人文科學的園地裡來,這又是現代人文科學不能理想發展的一個原因。 f+ P* L! C. P# g* Y/ l8 z;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7:88984 ~! q7 G' d8 ` N% u
再次,人類研究物質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研究對象,都不是人類之自身。但人文科學則不然。研究的對象,便是他自身。至少他自身乃緊屬於這一對象之內。因此物質科學家乃至生命科學家,可以是純理智的,不動自己的情感,而且也應該純理智,應該不夾雜絲毫情感的。但若研究人文科學,又如何能純理智?又如何能不羼進自己的一份情感呢?非但不可能,而且也不應該。人文科學家不應該像自然科學家一樣,對他研究的對象,只發生興趣,而沒有絲毫的情感,如自然科學家般的冷淡和嚴肅。所貴於人文科學家者,正在其不僅有知識上的冷靜與平淡,又應該有情感上的懇切與激動。這並不是說要喜怒用事,愛僧任私。只是要對研究的對象,有一番極廣博極誠摯的仁慈之心。牛頓發明萬有引力,不必對一切物具仁慈心。達爾文創造生物進化論,也不必對一切生物有仁慈心。但將來人文科學界裡倘有一位牛頓或達爾文出世,他也為人文科學驚天動地創造新則律,那他非先對人類本身抱有一番深摯純篤的仁慈心不可。若他對人類極淡漠,極冷靜,只用純理智的頭腦,將決不會深切透進人類之內心,而為人類社會創闢新道路,指示新方針。那便決不能成為一理想出色的人文科學家。 5 Q2 _7 f0 l' O0 {0 V6 \" k* Z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4 i7 P. B/ w9 a# D5 t; B+ ^) v
以上兩點,一是價值觀,一是仁慈心,此乃建立人文科學所必備的兩要件。但若把此番話向近代西方沉浸於自然科學極深的學者們講,他們自將不肯領受。這還不要緊,可惜西方人領受此一番理論的又必是一位宗教家。如此則又會把人文科學領回到上帝去管束,則人文科學仍不得如理想般建立。 9 D0 B2 q3 K8 _- c7 D-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e/ I1 ^2 y; U, F) {% M! }! g+ m4 }5 e% w
要尋求一種心習,富於價值觀,又富於仁慈心,而又不致染上宗教色彩的,而又能實事求是向人類本身去探討人生知識的,而又不是消極與悲觀,如印度佛學般只講出世的,那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現代人都知道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同時又說它不是科學。其實儒家思想只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卻不能說它不是一種人文科學。至少儒家思想與我們理想中要建立的人文科學很接近,它已具備了想要建立人文科學所必需的幾個心習。儒家的很多理論,將來必為新興的人文科學所接受。我們現在正一意向西方學習自然科學,我們也應該就我們所固有的來試建人文科學,庶乎我們也對西方人有了一番回敬的禮物。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22 PM
跋 % \0 n) _+ W4 o+ Z7 i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9 R' n$ r! b8 @6 a
本書乃一九四八年春間所寫。其時余任教江蘇無錫江南大學,課務輕閒,胃病新愈,體況未佳,又值時局晦昧,光明難睹。時時徜徉湖山勝處,或晨出晚歸,或半日在外。即暫獲間隙,亦常徘徊田塍魚塘之間。盡拋書冊,惟求親接自然,俯仰逍遙以自遣。心胸積滯,逐一滌盪,空所存抱,乃時有閒思遐想,如游絲輕漾,微葉偶飄,來入庭際,亦足賞玩。乃於夜燈坐對,隨筆抒寫,初不自意遂成卷帙。嗣亦擱置,不復再續。越一年,倉皇南行,此稿亦未攜帶。今冬重入吾眼,則已轉瞬十年矣。再自披覽,即篇題亦都忘卻,更不論內容所涉。循誦而下,恍如讀他人書,乃深幸此人談吐,與其平日素所蓄藏,無大懸別,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惟閒冗相異,儼如隔世。卻念生平,有此一段暇晷,堪作回憶,彌自珍惜。刊而布之,亦聊以存當時心影之一斑焉。tvb now,tvbnow,bttvb2 n/ U* n# [7 A/ ^) N
tvb now,tvbnow,bttvb. l. _, `" ]7 W6 D! L
6 d2 X! E ~- K4 f2 z* K
一九五八年冬至錢穆再識於九龍之鑽石山寓廬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t; i. f% P# V
# {# k- H9 K, U. x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8 L3 W- G
再跋tvb now,tvbnow,bttvb' p: G$ [/ h% ]/ v9 g* [( K* ?
" l5 X, ` }) Q( W公仔箱論壇余自對日抗戰期間,在雲南宜良寫成《國史大綱》一書以後,自念全部中國史中之大綱大節,已在書中揭舉。循此詳求,事在讀者。或有謬誤,亦待讀者指出,再作思考。余之興趣,遂從歷史逐漸轉移到文化問題上。 1 @: {# f" m! C公仔箱論壇4 A9 |! ` G4 Y3 u5 o% H4 d* F
余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庶於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家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馳,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於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余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余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U7 Z7 I6 H3 V' F. H. m
2 n `2 [ b2 R s) `公仔箱論壇及抗戰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出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癒,乃又決意歸家鄉,風土飲膳,庶於余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盪,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於湖山勝境,游神淡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閒思錄》一部。及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e" R6 `2 H# k#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