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華武術] 中國式摔跤 [打印本頁]

作者: nt1972    時間: 2015-11-5 06:23 AM     標題: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或稱摔角,摔跤。摔角一詞有時可以廣泛地涉指世界各地,所有兩人徒手較量,以摔倒對方為勝利的競技運動。在中國習慣上是指武術裡的一門摔跤術。而中國式摔跤則較狹意地用於運動項目的摔跤賽。用於與奧運之希羅式,自由式摔跤做區隔。

摔角是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現在為中國農民運動會、少數民族運動會正式項目。在台灣也有國術項目的全國性與世界性摔角賽。

歷史
摔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稱摔跤為角牴、角力、相撲、爭跤、摜跤、摔角等。

五代後梁人任昉在《述異記》一書中,指稱「…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觝術,人不能向,每戰披靡…。」此所謂角觝術,是史書記載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術。黃帝、蚩尤時代已有完整進步的社會組織與戰鬥型態,因此雖不能說發源於蚩尤,但可視為一次總成。

春秋戰國時代也有對摔跤相當的記載。呂不韋撰《禮記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將摔角列作軍士之徒手近身格鬥戰技訓練,並採兩軍搏鬥競賽方式稱為『角力』。一方面可考驗武技,再者收集團鬥陣練兵教戰的效果。另《呂氏春秋》、《淮南子》都有類似記述。

唐朝時的重要發展即為相撲隨著日本的大化革新傳入,而摔角運動在唐朝的稱呼「相撲」也就一直被日本所延用。但經過數千年來的演變,尤其在江戶時代相撲活動密集,己自成一格,與摔跤運動截然不同。一種是在土俵中,穿著丁字褲進行,而另一種則穿著上衣,並在戶外黃土地上進行。唯獨在技巧上到是還有些過去的影子,如相撲的推掌與勾絆技巧,依然還充滿了摔跤風味。

常有人誤以為中國之摔跤術為蒙古人傳入。而且即是在元朝,但實際上兩系源流與技巧獨立不相干。元朝統治中原時中國的摔跤術已經發展了千餘年,有自己完整的系統。元朝蒙古士兵以馬術為主,因此摔角術也以間接方式在民間流傳,蒙古跤多強調接體式的纏、抱、擒、摔,不同於中原內地的摔角與拳腳間互補優劣,架式大開大閤、沾手即跌,動作較為乾淨俐落。明太祖年間曾重視內地之摔跤術,做為補強軍隊戰技之用。

在清朝滿族傳統亦重視摔跤術。因為皇帝的提倡,帶動中國摔跤的盛行。宮廷之中設善撲營,專業訓練力士,並做為皇帝侍衛。民國初南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摔跤術科目,並確立摔角二字為統一用詞。自此國內摔跤好手得到良好之待遇與尊重,現今諸多中國地區流傳之摔跤術好手,多與中央國術館有淵源。
摔跤與柔道的關係

日本古籍主張柔術源於中國說
按日本古武道協會所言,並按江戸麻布國昌寺遺留的「國昌寺文書舊記録」,明朝末年有武術家陳元贇在1625至1627年間,在江戶傳日本長州浪人福野七郎右衛門正勝(福野正勝),三浦治右衛門與磯貝次郎左衛門三人道學與明朝捕人術。爾後其三人又分別創立門派,分別為「福野流柔術」、「三浦流柔術」、「磯貝流柔術」,福野正勝傳徒寺田平左衛門定安,寺田定安傳徒寺田勘右衛門正重,寺田正重創始「起倒流柔術」,講道館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曾學起倒流。

日本県立長崎図書館所蔵楊心流「二代目」大江千兵衛所「直筆伝書」的「楊心流靜間之巻」,「楊心流」是秋山四郎兵衛義昌所創立。秋山在中國學醫術時,從一武官修練摔跤3手和活法28手(擒拿),帰日本國後教柔術,在太宰府天満宮看到楊柳枝被雪所壓積而不折,因而領悟柔術之極意,編出303手之技法,定流派名為楊心流。講道館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曾學楊心流支流天神真楊流。

1882 年嘉納治五郎22歲時以天神真楊流和起倒流為基礎,創講道館柔道。

日本學者也有持反對說法。日本柔術一派「竹內流」始於 1532 年,何需 1625 年後再從明人陳氏傳入[2]。

在台灣,因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代,柔道教育非常成功,使得現今台灣的柔道運動依然比摔跤興盛。台灣光復後,柔道的選手對於摔跤運動的接受程度也相當的高,一位柔道選手幾乎不用花太多的時間重新訓練即可直接進行摔跤競賽,因而造成台灣現前柔道與摔跤共生的奇特景象。

摔跤流派
直隷摔跤:盛行於舊直隷省北部的北京、天津、保定地區,以清代善撲營爲基礎,繼承了蒙古摔跤和明朝手搏,以踢、打、摔、拿爲核心,配以統一的基本功訓練方法,包括各類演空(絆子空),另加大棒子、小棒子、皮條兒、沙袋、碩繩、石鎖、推子、長棍兒、硬弓、大刀等器械練法。上身穿厚棉質跤衣曰褡褳,下身穿棉質跤褲外加套褲,腳穿皮靴,三點著地爲輸。

北京摔跤:北京摔跤是繼承清代善撲營的正統流派,因是在八旗兵中間開展的,所以本稱滿語布庫,也稱為「摜跤」、「撩跤」。北京跤重視力量,擅長擒拿,比賽時動作看似緩慢而拘緊,架式相較其他流派的小,所以也稱為「小架式」,俗稱「黃瓜架」。這派近代名手有:大祥子、奎六、閃電寶、宛永順(宛八)等,其後繼承的人有:沈友三(沈三)、寶善林(寶三)、張文山、楊春恆、熊德山、佟順祿、宋振甫等高手。

天津摔跤:天津摔跤是繼承清代善撲營和明代手搏的正統流派,所以就稱「摔跤」,介乎北京摔跤和保定摔跤的中間型摔法,動作非常粗野剛猛,擅長前臂擊打,這點和源於和流行於天津府的各種拳法一致,如靜海獨流的太祖通臂,天津河東大直沽的攔手拳,滄州城廂的大六合拳,滄州東南孟村的八極拳和披掛掌等。這派近代名手有:李瑞東、崔永福(小鬼崔)、王崑山與其後二三十年代的穆祥魁、劉少增、卜恩富,三四十年代的張連生、張魁元、張鴻玉、張鶴年四人(當時並稱四大張),五六十年代的李銀山、楊子明、王恩信、王懷寶、賈福才、蔣學義、孟廣彬、時金剛等高手。另外,天津府滄州城廂的大六合拳傳人如佟忠義和王子平在上海都是以摔跤而出名。

保定摔跤:又稱「保定快跤」。比賽時,兩人未及站好就敏捷的靠近,手一搭上就立即摔倒。因這種技術快速,也被稱為「快跤」。這種摔跤重視技術速度,是大架式。保定摔跤以擅用「撕、崩、捅」技巧聞名。這派近代著名的摔跤手有:平敬一,其徒張鳳岩、白俊峰等人。後繼者有:常東昇、常東如、常東坡、常東起四兄弟和閻益善、馬文奎等高手,並在民國四年(1915年)由平敬一徒弟馬良任山東督察使,在他倡導下,在濟南成立了山東武術技擊隊,面向全國聘請各派名師任教,後改名「山東武術傳習所」(場址設在皇亭內),這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所官辦武術專科學校,向全國推動中華新武術科目。應聘之名師有:保定摔跤宗師張風岩,滄州「鐵拐子」王振山,以及馬慶雲、王子平、李大德、王福章等摔跤名家,傳授摔跤法。

山西摔跤:盛行於山西省北部介於太原和大同之間的忻州、定襄、原平三市縣,稱「跌跤」,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三市人口近百萬,其中參加和愛好摔跤的人,約佔百分之七十。據傳,忻州、定襄、原平跤鄉的摔跤運動,起源於800年前的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以"角牴"訓練士兵。岳飛被害後,其部屬被譴散,其中有一名忻州籍的士兵陳效嬰回到家鄉,就將在軍中所學之摔跤技術傳授給鄉親。山西摔跤長於各類型的抱腿、摟腿技巧,比賽只穿跤褲,跤褲多半只到膝蓋下緣處,且不著靴與上衣。由於多以扣腰抱腿為主,又常在泥巴裡進行,也有『摸泥鰍』一俗稱。

蒙古式摔跤:盛行於內外蒙古各地,可分為內蒙古摔跤和外蒙古摔跤。

蒙古摔跤:流傳於內蒙古的摔跤術,和直隷摔跤最類似,上身穿厚牛皮跤衣,下身穿棉質跤褲外加套褲,腳穿皮靴,三點著地爲輸。可參見蒙古摔跤。

外蒙古摔跤:流傳於蒙古國的摔跤術,源於清朝厄魯特摔跤,上身穿棉質短跤衣,下身穿棉質三角短跤褲,腳穿皮靴,手可著地,身體上部著地爲輸。可參見蒙古摔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PUpJHRdTs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8898/)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