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電/中國時報13日發表社論說,從1949年起,兩岸關係始終以所謂“統獨”問題為主軸,並存在“鬥、緩、和”3種戰略路線。1990年代以前是“鬥”的階段,1990年代初期,兩岸關係一度朝向良性發展,形成“脆弱的穩定”。但1994年李登輝發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挑動分離意識,將“一個中國”異化為“歷史、地理、文化、血緣”概念,而不再是“中華民國”。自此,兩岸的“脆弱穩定”實質結束。李登輝採取“暗鬥”策略,接下來執政的陳水扁則採取“明鬥”策略。 7 A0 B8 R$ @' B*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h4 V0 B1 e5 U1 z
社論說,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以後,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兩岸論述核心,兩岸交流大開,兩岸關係回到“脆弱的穩定”。2011年馬英九曾嘗試讓兩岸關係推向“和”的階段,提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但台灣內部疑慮升起、民調下滑,遂提出了“十大保證”,收回兩岸和平協議主張。自此,馬英九重回“緩”的策略。 公仔箱論壇% ^8 l7 u3 J6 k( r/ u2 p, Q
7 s1 ^6 a5 o: ^& d, B5 U9 C5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緩”的策略顯然無法因應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論述號召力也出現疲乏現象。特別是去年318的太陽花運動後,服貿協議受阻、貨貿及互設辦事處均難定案。不只台灣內部產生了阻礙兩岸協議簽署的力量,大陸民間也開始出現不滿聲浪,這些都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續進,產生了負面因子。兩岸7年以來的“脆弱穩定”似乎難保。 公仔箱論壇" C) q- C6 Y) `7 v
* V! @* s: W. L 社論說,洪秀柱決心參選,提出“一中同表”及“兩岸和平協議”作為兩岸政策主調。細究其內在邏輯與概念理路,有其宏觀性與建設性,基本上,是企圖在馬英九“緩”的兩岸政策路線上,強化“和”的積極因子,希望未來有利兩岸共渡政治深水區。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K, }; T$ A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