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 K' I. n' u, b" Jtvb now,tvbnow,bttvb一、事件性質:愈是急切關注度愈高,如反對《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危害言論自由以至人身安全;tvb now,tvbnow,bttvb9 Z0 O; ]5 Z; B
二、行動形式:引進特別儀式及象徵圖騰,獲取傳媒報道。例如是年將會借用「遮打革命」的黃雨傘;tvb now,tvbnow,bttvb0 x3 r2 Z$ i2 F. B- P
三、行動規模:人數多寡反映議題影響範圍,重要性與人數成正比,所以主辦的民陣相當重視人數,這也就是「數人頭社運」的由來;公仔箱論壇/ y+ h/ V( Q) O' X; V7 e0 d) g
四、組織能力:有組織秩序及和平進行的社運,不會被傳媒及政府指責為滋事份子,影響行動支持。過程中或容許稍有越軌的個別行動,對當權者具有警惕效果而加速當權者讓步,但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威脅。 , P7 @5 R$ P" d- H$ w F5.39.217.77:8898整場遊行核心,就是令當權者尷尬,惟一方法是把事件塑造成必須優先解決的要務,因為由主辦者到參與者均深信如何激烈對抗,也祇能換來滋事份子惡名,無法達到目標。 3 X' ] j1 J6 g. G8 M1 I5 V, C/ D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 l+ q. X; x+ \1 B( `+ K# h 傳統模式的致命缺憾5.39.217.77:8898# P/ d* ?% `1 f0 Z8 Q6 H( A
但動員展示民意、凝聚民心的作法是一柄雙刃劍,缺點在爭取權利的同時,必然突出群眾間的矛盾,製造不滿,強化社會撕裂。無論是主辦方有心抑或無意,行動中突出強烈的社會對立面,分為外部和內部:前者如「反對政改方案」「否決831」,會使同意「袋住先」的市民產生反感,認定抗爭者阻礙他們想像的民主發展;後者如對抗爭的行禮如儀感到倦怠甚至憎惡,認定多年的溫吞是消耗民氣,無法帶來真正改變,而純粹成了政客汲取政治能量的園遊會。 ! g0 x" ] V- s/ ?: i公仔箱論壇" r _& h0 }( A, G- S1 e) @7 C) X- T1 J, k
關於內部矛盾導致激進派開始背離「傳統」,正如《反叛手冊》(Rules for Radicals by Saul Alinsky, 1971)內指出,目的與手段的倫理問題,是建基於不同政治立場的判斷。亞倫斯基舉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為例:對英國人而言,戰爭意味背叛;但對立志爭取獨立的美利堅人來說,這並非40%對60%的對錯關係,英人統治是完全的罪惡,毫無疑問必須推翻。所以採用任何手段也是合適的。社運突顯以至擴大分歧,醜化對手等手段並無道德負擔的考慮,同仇敵愾反而提昇了內部凝聚力。7 R+ i" t; N. c7 `8 K: ~
& ~* Z: V$ B0 [3 V( {
如此一來,就算政改風波因表決過後稍為平息,群體間的信任亦不容易建立,這正好符合社運模型的假設:社會存在利益不同的群體,彼此矛盾不一定可通過協商、意識教育改造改變,惟有以權力重構,社運組織頭領及決策的革新,方能達致理想。經過全港各區佔領,抗爭門檻已提高至不懼衝擊政府建築、堵塞道路癱瘓公共交通、與警察直接武力對抗等手段,若再以低成本投入、幾乎無風險、但求自我滿足溫和而效果跡近於無的社運「數人頭」,那對較為「勇武」進取的抗爭成員無疑是侮辱。 8 a! G: d4 F6 A; X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e7 Y$ J: k; Q+ c
與此同時,沒有一致利益,自然對議題的關注焦點及程度不一。泛本土派及熱心政治的青年,他們對香港前途問題的倡議雖未有統一定案,但他們的默契是否定既存政治代理的合乎自身期望,也要清算反對派積累下來背信棄義的行徑,如2010年時民主黨對「五區公投」被斥拖後腿,往後更私邸下走進中聯辦「密室談判」出賣泛民戰略同盟,這類往績皆未得到相應的「懲罰」。更重要的是,對「民主回歸」「建設民主中國」等路線的根本抛棄,從立場到手段必須破舊立新。: \8 u7 n3 k( d4 k
7 i3 ^# C$ o4 D! h) W3 N0 R5.39.217.77:8898社運另一限制,是行動的即興參與,源自針對短暫利益,是事件性的問題,故此社運未能成為擴大及持續行動,缺乏長期觀點反動力。政改至此已不再是最為切身的事,民氣由是消散,削弱了今年以「831決定」及「遮打革命」招徠的吸引力,而反對派至今還未就訂定新的共同綱領奠定共識,究竟要如民陣提出的「修改《基本法》」,抑或法律界政客及學者主張的「護法運動」捍衛一國兩制,莫衷一是。5.39.217.77:8898* c( B/ C* b1 K! B6 i8 c% U
反對派往往把問題提升至政策層面,更是進一步脫離群眾。既然政策屬中央決策範疇,甚至許多事務港府也未盡能以本地立法解決,是以社運組織傾向把問題中央化,將一切問題歸咎於未有真普選不能自決,以延續民主運動的壽命,但與此同時卻加速把社會問題虛無化,如奶粉等民生必須品被大量搜購,港中跨境走私猖獗,單程症的審批權,隨新移民大增而至的學位、醫院床位稀缺等問題,而即使稍有提及,這些弊病卻又沒有與對抗中共連結,生怕公然對抗錯失往後與中共對話的機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z3 [& [+ ]2 y2 s
tvb now,tvbnow,bttvb$ r6 K2 T' |$ m. G |
同一理由,也使社運領袖趨向以「顧全大局」的角度考慮,促使社運的進路決策過程中央化,而與社運鼓勵全民參與的目標呈相反方向發展,空有「群眾運動」之名,實際卻以「團體運動」推動,漸漸在建制以外建立與之頡頏的「小朝廷」,也就是我們熟知「大臺文化」的形成,令運動走向單一及失敗以後重來的「階段勝利」。5.39.217.77:8898$ \; n6 e8 S* F
! }7 l4 g: f) I% p6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回溯歷史片斷5 u! a3 U% x ?8 v5 `8 i, n
而上述的「保險保守社運」之所以根深柢固,也可從歷史勾勒軌跡。中國80年代學潮被傳統文化及大眾情緒支配,就是絕佳例證,甚至比更早的「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更加傳統,用今天文研的方向研究這種社運沿革,反而文不對題。5.39.217.77:8898! }; @6 b$ s. t. }' F; [6 {2 G9 u
2 u2 {9 E- h- `5.39.217.77:8898其中一項主因,是與過往學運相比,當代學運及社運面對更統一與強大的國家機器(i.e.中共),為了降低失敗後全軍覆沒的可能,於是不得不求諸中國文化所認可的集體行動方式,諸如和平請願、遊行示威、跪地上書、絕食死諫等爭取社會同情;另外,80年代學運其間,組織介入程度相對較低,故常被參與者情緒左右;而最後涉及中國人對國家是否合法的認同,逐漸由原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轉變為審視經濟及道德(包括民族主義)上的表現,我稱之為「共產黨管治三腳櫈」。民眾對政府施行德政的要求,本質上與中華傳統觀念一脈相承,故此會被充滿道義感的言行打動,反之亦然。按社會心理學的分析,一旦政府表現違反預期,民眾悲憤達到臨界點,結果雖然會透過要求改革去發洩不滿,但過程中不幸地深化了學運的傳統主義色彩。 * l) T, W. r% n% a1 O公仔箱論壇! c. Z7 l% I$ M. G$ i
而承上所言,香港自60年代暴動後經歷頗長一段時間的社運斷裂期,直至70年代反英抗殖的學運,及其後規模更盛的8964一役後,社運圈亦沾染這股風氣。所以司徒華憶述89年的港人很清楚自己是「中國人」,而後來的社運參與者,就異化成「香港的中國人」。話雖如此,在社運表現已不再止於家國情懷的內化,而是加上對共產黨的深層恐懼,亦由是衍生「和理非」模式,且會以共產黨是否高興作為「識別敵我」的檢驗標準了。 8 F# {# R6 c j6 I; `) N( o6 H* J* M @ 七一將至,如何是好? A9 F6 B2 l4 y據上可知,無論學聯四間院校代表在「六四維園晚會」焚燒《基本法》,學民思潮黃之鋒撰長文剖析必須修改《基本法》及推動「公投自決」,民陣也將以「修法」為今屆七一遊行的主題,公民黨梁家傑也在公開場合另提溫和的「本土」理念,但一來出自他們本身的基礎埋論甚為薄弱,嚴重落後於泛本土派近年的論述及時局的急遽變化,另一方面也遭受保守的反對派與泛民支持者大力抨擊,因為「激進」的主張除了毀掉多年來辛苦建立的溝通渠道,在中共震怒之下也許連「一國兩制」這道心理關心也保不住。 + J \$ r- _9 @8 P: K5 D1 H 8 A" g6 T6 H8 j" ytvb now,tvbnow,bttvb不過事實上,「831決定」既粉碎了「民主回歸」這個有條件接受主權移交的想法,即使該決定尚未寫進《基本法》附件反對派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政改落幕更示人以泛民陣營的虛怯,湯家驊黯然離去無助團結對敵反而成了再次各為私利的契機。七一的時代意義,早就消亡於這種委靡不振的消極氣氛。5.39.217.77:88985 o# M- h6 \/ o: V' A
3 l- u# X5 I6 T3 ?
之於泛本土派,除了在未來論爭中取得本港主權及政制發展的發言權外,在議席之爭及社會運動亦要發揮更積極作用。對有志者而言,既要回應社會,也要回應時代,是以不必懷憂喪志,戰幔才剛剛展開,過往泛民的論述及路線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