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12-24 06:56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K5 p @, O* o2 X
5.39.217.77:8898' K- @% q' L( c# i g
林行止: 濃情愛心送禮物 折現實惠失溫馨公仔箱論壇6 f' F6 t. m, c' {
) ]. }5 q+ Z- h6 W : n5 b b/ q) a b% R公仔箱論壇八、論文以相當篇幅討論聖誕禮物的經濟問題,所據是賓州大學華爾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華特福爾那本文本只有一百四十五頁的袖珍精裝書《史高治經濟學》(J. Waldfogel:Scroogenomics);「眾所周知」,史高治為狄更斯一八四三年名作《聖誕述異》的主角,放高利貸、貪婪孤寒,本書因此亦可意譯為《鐵公雞(或算死草)經濟學》。二○○九年十二月,筆者曾據此其時剛出版的小冊子,寫了「送禮還是折現」系列,在本欄發表(收《齟齬不絕》)。公仔箱論壇( Y! }2 p, ^5 ^0 B6 a9 k7 p
9 V, M Q* E( |5 f" c- ~3 K7 P6 f- _& R公仔箱論壇這本小冊子是從作者較早前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論文〈聖誕節的全損失〉(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普及化而成,按Deadweight loss為經濟學術語,是指甲的虧損不能為乙之所得抵銷所產生的損耗,舉例而言,甲消耗的金錢落入乙的口袋,即甲之所失是乙之所得,此為甲的損失而非全損失;只有甲的金錢被火燒掉或「丟落鹹水海」,在此過程中,金錢不見了且無人受惠,才可稱為全損失。準此,華特福爾論證送禮衍生損失而無人得益,因此配稱全損失。& s) [: P h+ ~; ~7 j
+ W! a# N n7 m- N3 V/ s J" V互相送禮已有悠久歷史,而送禮包含濃厚溫馨的親情和感情成分,這些當非經濟學所能闡釋也不一定為經濟學家所理解;撇除這些很難量化的人情因素,經濟學家觀察送禮行為,發現它造成驚人的經濟浪費。華特福爾不嫌繁瑣,爬梳分析統計數據(頁二十三至二十八,其細膩處看得人頭昏眼花),去除種種經常性開支,得出二○○七年美國人用於「假期(感恩、聖誕、元旦)消費」為六百六十餘億(〔美元.下同〕,包括汽車、汽油及餐廳的總消費高達四千七百五十多億)。這即是說,期內消費者一共購買值六百六十餘億的非耐用物品,除極小部分自用,其餘都作為「送禮」;在對他的學生作出連串實證調查後,華特福爾得出禮物的浪費率達三分之一。他的調查顯示一件值百元的禮物,對受禮者來說,「作最樂觀的估計」只值六、七十元(論文的新數據「只值」三、四十元),那意味六百多億禮品的「實際價格(不是價值)」在三、四百億水平,餘的錢都被虛擲,是經濟學家所稱的「福利損耗」(Welfare loss)。 % p/ G5 O6 T% q0 Ltvb now,tvbnow,bttvb ; M" [3 O- x#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換句話說,在「願意付出」(willing to pay, WTP)和「樂於接受」(Willing to accept, WTA)之間,由於彼此無法調協,金錢浪費十分駭人。當然,這麼分析完全漠視「感情增值」因素,一般來說,送禮者都以濃情厚意送出禮物,可是,這件禮物既可能並非受禮者夢寐以求之物,亦可能受禮者早已有之,意味此物的實際價值便不高。在現實生活上,由於真正資訊難求(無法充分了解受禮者的需要),送禮者與受禮者互不了解,導致「送錯禮」的情況極之普遍,送禮遂造成重大經濟浪費!華特福爾稱「假期消費」為「摧毀價值的狂歡」(orgy of value destruction),雖有點誇張,其實十分正確。tvb now,tvbnow,bttvb) B3 i9 b) c8 F
tvb now,tvbnow,bttvb( ^$ c x' ?9 K3 @. W! s2 O
化解這種經常出現「不經濟」情況的最佳途徑,莫如送出沒有指定用途的禮券或索性以現金(券)代之,但這樣便很難帶出溫情更無法顯示「愛心」且有點像「施捨」!家人與親友以至上司和下屬之間為免「經濟全損失」放棄「禮尚往來」而全部以現金(或禮券)「往來」,不單「大街」的生意可能萎縮,且無法為嚴寒天時的佳節帶來一絲人間溫暖,為了一點錢壞了普天同慶歡樂氣氛中蘊涵的人情與愛意,除了事事講求效益的人,相信很少人會認同! 7 q d- \8 Y, j( `6 m# f8 W$ U, W7 U- {0 n- Y+ U$ d& s
九、十二月五日,倫敦《每日電訊報》及《每日郵報》報道八十多歲的希金斯神父為打比郡巴士頓鎮(Buxton)小學舉行彌撒時,宣稱世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不僅令這班小朋友失望和困惑,亦讓家長們不滿,他們聯名向教區施壓,結果教會為希金斯的「失言」道歉;由於早過退休年紀,相信他很快會「被退休」,料事件亦將不了了之。5.39.217.77:8898# U: {0 a2 o& @* ?! @& N0 P& I
5.39.217.77:8898/ s# ]3 k% K* X8 U# s8 A
真正是無巧不成文。美國電視節目撰稿人、加州柏克萊哲學系博士生卡普蘭,本擬帶他的兒子阿里、和兒子幼稚園的同學遊動物園,但在出發前夕,這名小同學的母親來電取消行程,原因是她剛剛獲悉阿里不相信有聖誕老人,而園裏有馴鹿(替聖老拉雪橇的動物),小朋友的話題難免會提及聖老,為免她的兒子受「洗腦」,遂臨時作出此令大家掃興的決定。卡普蘭想不通為何這位家長要剝奪其子知道真相的機會,哲思泉湧,花大約一年時間,寫成《真有聖老嗎?—哲學的探索》(E. Kaplan: Does Santa Exist?: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本書題材非常有吸引力—對喜讀閒書者而言—然而,作者以東西哲理論證聖老之有無,對思維不夠「形而上」者來說,有吸引力不等於有「讀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6 P H1 z* h" v;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