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3-23 08:10 AM 編輯 & r( @# `) J2 Q. P! P5 v4 K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q7 i% V& P" @" x3 O
安裕周記﹕殘陽如血 & q1 ~8 I% a/ r9 T) m {tvb now,tvbnow,bttvb [0 @8 }; x-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7:8898, T' g" f) Z. W' H& h7 S! q G0 a! K
黃耀明在音樂會唱出Simon and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現場背景打出一張接一張幻燈片,從美國到香港,從追求民權到新聞自由的爭取,光影之間,今昔相對,恍如昨日。很多人以為TheSound of Silence是一九六八年為了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而撰,其實是一九六四年舊歌:Paul Simon在一九六三年深秋甘迺迪遇刺後埋首寫作,一九六四年二月寫下這一不朽作品,到今天足半世紀。tvb now,tvbnow,bttvb# B9 c( V2 J% u7 M3 J% P( R
5 m8 O0 R# n2 g: G
1 _. i* M; k \8 e0 M+ q 這歌與今天的香港在多重切面上是有機的結合和回應,細味歌詞即能明白是這刻的人心夕照——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那是空洞無物的社會感懷。Paul Simon冒出頭時是美國戰後最富足年代,也是美國大眾文化所說「好日子」(good old days)的具體時刻。於香港社會而言,則是精神上親切的相若時代,美國是世界上大學生人數超越農民數目的第一個國家,是汽車成為個人必需品的消費時代,是總統就職禮請出詩人朗讀作品獻禮的新人類。在新舊觸動時刻,美國另一面卻是守舊不前,大眾傳播媒介掌控在少數企業手上,就像社會學者Todd Gitlin指出那樣,傳媒機構以其經濟利益及政治興趣為基礎,「界定了『新聞報道』,塑造領導人及其所持的觀點,並定議出對他們的態度」(define“the story”, identify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 issues,and suggest appropriate attitudes towards them)。5.39.217.77:8898. A- V; s: k$ h2 D
3 O& c! ^( ?: ^; P& P% c* A公仔箱論壇The Sound of Silence正是在於如斯複雜年代誕生的時代謳歌,然而真正打出紅旗挑戰建制的卻是同一部電影的另一首歌,準確而言那是《畢業生》真正主體思想體現,《羅賓遜夫人》(Mrs.Robinson)——「周日下午坐在沙發,看着候選人辯論,當要作出抉擇時,笑罵由心」(sitting on sofa on a Sunday afternoon, going to candidates debate, laugh about it,shout about it, when you've got to choose)。 . m$ u( {: }4 Q' M2 S: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D: B6 h- d. z( B
6 i. c% C( M/ M) w: b& @, u
香港社會的無力感來自政府的「不作為」,所說的並非政策上的不作為,而是面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悸動的遲緩反應,人們看到的都是被動回應﹕香港電視的發牌,普選意析和爭辯,新聞自由的體現,這些牽涉到核心價值的辯論沒有得到正面體待,尤其是官僚的回應只會令社會躁動加火添柴。面對無反應的衙門高牆,社會逐漸隱現棄守心態,人們開始把視角聚焦於移民甚至更遠的馬航失蹤,最新是台灣立法院抗爭成為話題,可就是無意再趁香港這趟渾水;人們企圖在日常生活找到「香港」的替代品,不欲糾纏於所謂「人所關心」的政策,例如樓價。1 |6 C2 z- Q. e( r/ m
* Q, r* _& n* ^4 v/ {; s. `# X& X
公仔箱論壇; E) A; h2 I8 v9 r2 L
找尋香港的替代品4 Q: V2 W+ W/ L0 [7 [: U( T
tvb now,tvbnow,bttvb0 E3 z& q; o$ H: j+ m/ W
公仔箱論壇& q7 \5 R2 Y1 |8 G' o+ K
正如The Sound of Silence中的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這種冷感充斥香港上空,難以闡明一個充分就業、工商業暢旺的海港大城巿為何會如此踟躕不前。《畢業生》面世之時是美國出兵越戰高峰期,超過五十萬大兵在中南半島灼熱陽光下生死未卜。徵兵令只要寄到,一個家庭馬上愁雲慘霧生離死別;每晚電視台的新聞報道滿是前線的死傷實況,打過二戰的父親認為到亞洲「剷除共產主義勢力」是國命不可違,一九四五年之後出生的嬰兒潮卻感到美國毋須也沒有必要千軍萬馬去越南改變別國政治軌跡。社會學者所說的「晚餐桌上的戰爭」在每個家庭的客廳爆發,結果是人們欲語無言,之後是社會沸騰,laugh about it, shout about it, when you've got to choose,旨哉斯言。 . Y$ b( p$ N!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d, Z$ m' d& q4 S" c6 f $ F8 b: O" |5 _tvb now,tvbnow,bttvb 一九六八年對美國是重要的一年,民主黨的詹森總統放棄連任,長敗將軍尼克遜翌年強勢入主白宮,數以十萬子弟兵在越南不知歸期,越戰就是社會的一切。然而當大學生佔據教學大樓,青年從開小差逃避兵役到公開焚燒徵兵證,奄奄一息的美國開始燃燒,對尼克遜政權的政治冷感轉為熱火朝天的社會反抗運動。尼克遜執政頭四年,如今檢視其實政績不少,訪問中蘇緩和冷戰是其一,設立環保部門是其二,越南戰場上呈現撤軍可能是其三,但他始終沒有正面面對人心思變的美國。在朝是如此的不諳人心,在野的則從冷漠變成熱切,這一過程的觸媒是大型社會運動引領出的新社會文化,政治活躍分子「上山下鄉」,克林頓當時在耶魯大學法學院,他為參議員麥高文助選;更多的人是走上街頭,呼籲人們登記選民,用手上的一票實現政治及社會目標。 : A( G5 ^$ v! t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y& n* ^2 F' K
+ w" \7 ? S2 _) ?5 \4 A
上山下鄉對付政治冷感4 ? y3 Z7 n P- J! N1 ]
公仔箱論壇0 Y) S+ V8 |' A s
4 Z3 _. Y3 W- e 這一過程歷盡萬水千山,不少民歌歌手義無反顧投入其中。YouTube有一段攝於一九七二年大選年的電視錄影片段,民歌手JohnDenver在節目邀請女歌手Cass Elliot到場。唱歌前的一段對話,頗能說明美國由靜而動的變化,在距離尼克遜爭取連任只有三個月的當年八月,Cass Elliot說她過去一年多巡迴大學校園演說,發現人們充滿冷感,似是對當下局勢或當下一些人的不滿,卻又沒有做出任何行動。她呼籲人們登記選民,把票投給信任的人,這樣才可以改變人與事。當然,相對於更激進的左翼組織如黑豹黨,呼籲選民登記是和平得着近陽春白雪的理想主義,然而說到底這都是全民運動的一種。 3 |0 |" [1 l% Q% r公仔箱論壇 J' {* S3 ]. _: Z5 L3 \% }6 d公仔箱論壇 香港的社會運動無法如美國反戰或法國學運那樣發展,絕非由於老左派論調那種沉溺濃厚理想色彩的自我滿足,而是香港無法儲有足夠土壤培育這株奇葩。美國能夠在越戰十年通過社會運動自我檢視及蕩滌心靈,在於這個國家的上層建築奇厚,社會元素調節機能活躍。以Todd Gitlin所說傳媒機構的保守價值觀影響新聞報道內容為起點,美國傳媒及後在事實面前自我調整,尤其是一九六八年初越共震動世界的春節攻勢,美國記者體會到美軍長勝不敗的歷史勢必結束。哥倫比亞電視台(CBS)主播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到南越採訪,判斷美軍不可能言勝;《紐約時報》駐華府特派員賴斯頓(James Reston)則在報道中質問「這場殺戮值嗎」(what is the end that justifies this slaughter)。 , C4 m9 O) y+ Otvb now,tvbnow,bttvb. Q# } ^3 v8 K' E( u6 D, A Q
0 V( i. }6 d* O0 d公仔箱論壇 傳媒自我調整的機能公仔箱論壇8 u+ x0 k5 m&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