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電/台灣旺報24日發表社評說,兩岸兩會在6月21日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由於“立法院”綠營舉辦公聽會的延宕,今年度通過施行的機會十分渺茫,也讓兩岸第十次會談有關“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等重要議題的簽訂不再可期,將延宕我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努力,嚴重影響我出口競爭力。 5.39.217.77:8898% S. _, [2 ^/ u' C$ p
tvb now,tvbnow,bttvb6 H. l3 |+ s; A" v* i
社評說,2002年1月,在奮鬥了十來年後,台灣終於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台灣以外貿為重要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經濟體,是重大的一步,也開啟我10年外貿榮景。參與WTO不但幫助了台灣經貿因為外交失利受到的不利打擊,而且由於WTO是國際組織,具有多邊協定機制,可以省卻與其他經濟體協商的麻煩,對台灣開展經貿舞台有莫大的助益。無奈WTO在其後的農業事務及2001年杜哈回合談判,一直陷入僵局,沒有進展。國際間遂逐漸發展區域經貿組織(RTA)來取代WTO的整體協商,倆倆國家也互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直到剛過去的12月7日在峇裡島舉行的WTO第九屆部長會議,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多邊貿易協議的簽署。峇裡套案(Bali Package)達成貿易便捷化、農業及發展3個項目的共識,這雖然只是杜哈回合設定9個議題之中的3個。但此次這些項目的多邊協議簽署已經相當振奮人心。然而相對於其他的6個議題:非農產品的進入、服務業的自由化、貿易規則、貿易與環境、爭端解決以及智慧財產權,仍然遙遙無期,多邊架構恐怕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我們預測FTA未來幾年仍是主流,區域經貿組織也仍是各國努力的方向。 2 W2 x J2 `$ _2 t p: V9 b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