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E0 K" f/ U c r1 E0 H$ x+ k ( Q& \# b( o1 M1 g# s%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為了大氣電波 我們可以去到幾盡?公仔箱論壇# u3 B" h2 m; i. \$ X
4 n5 W% }( D0 M8 w8 a
傳播學大師John Fiske指出,觀眾並非完全被動的接收者,他們能積極地與文本建立關係並賦予意義,擁有一定的自主性,有能力對電視文本作反抗性的解讀。然而,在如此困禁的社會現實下,觀眾理應走得更前,不單要抵制文本極欲宣導的主旋律,還要直視製造文本的模式及其制度本身,向那些躲在文本背後的霸佔者奪回我們的大氣電波。 . |; y& q. X. K/ C/ L公仔箱論壇 - r Z/ }5 V* `7 \: S5.39.217.77:8898說動聽,但如何做呢?在此天方夜譚的幻想一下﹕首先要思考,如何減低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台、特別是無的依賴程度。除了安裝其他收費電視外,可否嘗試開拓觀眾的閱聽經歷?以什麼途徑把緊貼社會脈搏、以香港為本位的社區、獨立製作帶入屋?面對大細台的霸權如何抵制?杯葛在免費電視台宣傳的廣告商?無限期熄電視?終極而言,電視工作人員罷工是否可行?數年前的臨記罷工已令無陣腳大亂,若一眾幕後人員團結反抗,必定比一兩個小生花旦離巢更為震撼,甚至癱瘓大細台。如果兩個台的工友都罷工,他們的生計怎算?公民社會能否成立罷工基金長期支援,直至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如果罷工令電視台長期「開天窗」,如何確保市民能接受時事資訊或娛樂節目?其他媒體如電台、報紙、互聯網是否足以補上?根據調查機構We Are Social於2012年出版的報告Social, Digital and Mobile in Asia中,香港的互聯網用戶總計約490萬人,佔人口68%,即每三個人就有兩個人能上網接收資訊;餘下三分之一的非網民大抵是基層市民或長者,如何讓他們得到資訊?上述的本土製作能否安排在社區持續放映,為這些無網人士提供具質素的精神滿足?連串行動如何配合和維持,直至迫使政府開放大氣電波為止?tvb now,tvbnow,bttvb& o2 E9 q9 P' p# `2 U% I
* t. U/ v# z3 y! W, p! ^4 z l0 @6 |* G$ C, `& m4 x5.39.217.77:8898 ' ~& d) J9 T# z, A# y4 s; Y! D, I# g假如全體香港人都覺得電視只是送飯,還是開飯最重要,唔好搞咁多,讀者就當看個笑話,笑完繼續邊罵邊睜眼看香港文化的墮落,直到永遠。 , g4 c/ U% y8 I; N9 p% h " O3 A, p( G o1 z ; @! h. u. c& \! K公仔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