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9 D/ [' L. ?3 I( ~4 g' m我國貪污之風,源遠流長。楊聯陞《國史探微》(台灣學人據楊著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哈佛大學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翻譯;譯文有的很不順暢)的〈從經濟角色看帝制中國(Imperial China)的公共工程〉,引述根據宮廷《邸鈔》紀錄編成的《皇朝政典類纂》資料,指出「公共工程之貪污在十九世紀達到驚人(的)程度」。一八八三年(清德宗光緒九年),禮部侍郎寶廷上奏摺給皇帝,報告他在「萬年吉地」監工的經驗。他說,早在赴任之前,便聽說有「幾成到工」(幾成經費實際上用到工程上)的傳統。寶廷負責的這項工程,朝廷撥出的「預算」為八千五百多両銀子,地方官把它分為十份,一份由「決策層」高官朋分,一份由監督施工的低級官員朋分,這二成經費叫做「節省錢」。按道理,「節省錢」之外的八成「預算」,應該用到工程上,事實不然,實際「到位」的資金少至四成以下,以層層剝刮即各級官員各類與工程有關的人等都要撈點油水,實際用於工程的資金便「賣少見少」!公仔箱論壇( N/ g7 ?9 Q& h5 r8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K# A' D& r7 O" C
馮桂芬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刊印的《校邠廬抗議.內篇》,提及的貪污事例更驚人。他指出,維修大運河和黃河的官員,貪婪無厭,其時每年治此兩河的「預算」為五百萬両銀子,可是,實際用到治河工程的,不到「預算」的百分之十至二十,「其餘的都裝到總督(巡撫)以下各一班人的口袋裏去了」。能有三成「預算」到位的,已算是清廉勤政的官員。舊中國年年有水患,「原來如此」;但新中國似乎亦好不到哪裏,不然便不會有那麼多被前總理朱鎔基形容為「豆腐渣工程」的公共建設了。 Y6 F2 p' `5 G& e# U. X
# {- e$ [2 v! G N) v$ f! {# O5.39.217.77:8898筆者是外行人,惟隨意瀏覽閑書所得,便知歷史上我國官場與貪污是孿生物,所以如此,根本導因在政府從來沒有健全的財政制度,中央的撥款固然不足(課稅制度未建立不健全加上皇室搜刮太甚朝廷根本沒有錢),而宦官因得寵信「飛擒大咬」,經手的大小官員(書吏、衙役等)以至工匠商人甚至車夫亦都要扣除一點「使費」,結果可動用的資金遠遠低於實際需要,負責實務的地方官員只有自己設法籌款,眼見面前白花花的銀子,中飽私囊、圖利親友,便屬常事。當今中央定下經濟增長標的,要達標便要大搞公共建設,可是中央撥款不足,地方官員便只有靠賣地、舉債籌款大興土木,結果GDP增長目標「超額完成」,經手大小官員亦「袋袋平安」,不在話下……。tvb now,tvbnow,bttvb h+ S" w/ i) Y. f& X
' R8 r+ V5 c1 c8 q& `* u/ x% s
讀《食貨半月刊》第四卷第六期(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高耘暉〈春秋時代的財政狀況〉,可知其時(公元前約八百年前後)政府的財政全無「紀律」可言,朝廷「預算」不足而中央部門及地方官府支出浩繁,資金不足,各級領導便只有「貴官自理」,「自理」的辦法不外是巧立名目,向民間刮糧索錢、苛捐雜稅;而由於官俸菲薄,經手官員不上下其手簡直無以養家,朝廷既管不了、不能管,久而久之便成習慣,至今不衰、不可改。華人社會貪官何其多(港官若是例外,廉署會被廢掉或早已萎縮成為小衙門),貪污基因作祟也。 0 s& ^. y$ Z#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c. Q4 a) K4 \1 u; ^6 a2 S
6 p3 { d4 o R& G- l$ s2 C6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