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y* x4 ^' ^2 ~ 政府曾嘗試以派發電費補貼,減輕市民的負擔,可惜,這個補貼的措施,又會加快另一個循環──加大未來電費的加幅。過去兩次派發電費補貼後,住宅用電量分別上升9%及7%。按現行機制,當用電量增加,電力公司現有發電機組不足以應付用電量的需求,電廠就要興建更多機組,令電力公司利潤愈多,電費隨之愈加愈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電費補貼只適宜向基層市民派發。 1 @, g+ j+ f. d9 Z) i$ k$ l5 w公仔箱論壇& w; g" U/ k' B' i" l% f
要用切實可行的政策改變這個循環,社會曾經討論並有不同意見,有建議提出政府可借鑑電訊市場成功開放的經驗,開放電力市場、開放電網,兩電或政府以合理收費租出電網予第三者使用,便可吸引新投資者參與,引入競爭,藉此下調電費水平;但有個別的學術研究指出在歐洲電訊業開放市場後,價格下調的正面效果未有在當地電力市場成功複製。% D3 W& Z" r+ o
/ T, [; B; V; S U' ?3 j% y4 m 開放電力市場,當然可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從國際的經驗顯示,開放市場有機會令電費下調,提高電力公司營運效率及服務質素,惠及廣大市民。以英國為例,開放市場其實是進一步私有化,減輕政府經濟負擔,與香港情况稍有不同,零售電費在開放初期因有不同供應商呈現下調趨勢,但隨時間過去,再加上燃料費用上升,電費續升,但英國在住宅電費相比歐盟開放國家仍然是較低。不過,開放市場亦有許多考慮,若開放市場安排做得不好,就可能出現多年前加州、安大略省負面個案,因開放後產電、輸電和供電涉及不同的公司,背後涉及法律、財務、工程技術等協調安排。對於消費者來說,或許只是多了選擇,但事實上,開放市場後因涉及多個電力供應商,這情況有如機場的航空控制塔,須同一時間處理多班航班升降,十分複雜。國際經驗提議開放市場要按步就班,分階段進行開放,而不是一次過同時開放產電、輸電和配電的環節。tvb now,tvbnow,bttvb# c7 p N3 h% ?! X$ P7 \3 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