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世界賽車比賽] MP4-27新车分析,迈凯轮的思路 [打印本頁]

作者: carwing    時間: 2012-2-5 08:02 AM     標題: MP4-27新车分析,迈凯轮的思路



作为第一辆真正发布的2012款F1赛车,但正如迈凯轮自己所言这只是一次“技术性的新车”发布会,也就是在MTC走个过场。
2011
2011年,迈凯轮其实有发车线上最快的赛车,至少是之一,有些时候MP4-26甚至比红牛更快。所以新车研发的基本理念是不必过于推翻迈凯轮追寻的研发路线。去年赛季由于糟糕的赛季前测试被阻碍了。大多数试车由于排气管问题而中断了,现在依然神秘的“章鱼”排气管坚持不了2-3圈。但这一排气管实际上要比谣言暗示的简单的多。这一排气管横穿底板在后轮前方的一个纵向槽中排气。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结构,但其目的与红牛的排气格式是一样的,以高能气流形成一个裙边封闭扩散器两侧。因此一旦迈凯轮选择追随红牛的设计,他们能迅速赶上去。迈凯轮甚至在这方面做得比红牛的排气系统还要好,梅塞德斯引擎的高能吹气模式相对于雷诺的“冷吹气”拥有统治力。在银石周末,规则禁止吹气时的表现看,迈凯轮的损失要比红牛严重许多。
理念
在2011年底,迈凯轮有一辆强力赛车,车队已经从上赛季的灾难开局中学习了许多经验。今年,他们需要的是演化,迈凯轮不需要找到许多时间,仅仅只要一辆能跑好赛季开局的赛车。因此我们看到了对于旧理念的精炼和优化,而没有夸张的设计。
因此,新车的线条来自于迈凯轮此前的赛车,低矮的鼻锥,以及侧相周围流畅的线条一直是沃金设计团队的标志。倍耐力虽然改了轮胎配方,但其配重是固定的,因此赛车基本布局不必有什么大变化。单体横造结构,油箱大小和变速箱变化都不大,因此轴距与去年的赛车相似。
尽管2012年倍耐力改了轮胎配方,但Paul Hembury想我确认,新轮胎并没有根本性的性能改变。因此迈凯轮只是为了应对新规则在前鼻椎位置做了一些调整。

鼻锥下探,尾部上抬很明显,有超过10cm的前后悬挂高度差

此外赛车的侧面照片显示,今年迈凯轮大幅增大了赛车的底盘斜率。这是来自于2011年的设计理念,下半年迈凯轮赛车的后轴悬挂高度常常高达10cm。但今年要使用这么高的底盘斜率会更加困难,因为没有了吹气排气管封闭扩散器2侧,因此尾部如果过高,将让大量气流逃逸出底板下方。但迈凯轮根本没有泄露他们的扩散器造型,更加复杂的设计只有等到测试才能看的仔细。
唠叨了这么多理念,让我们看看2012年迈凯轮的一些变化
MP4-27细节设计

最令人瞩目的是MP4-27的鼻锥,侧相和排气管位置。
首先鼻翼部分基本上就是2011年最后款的鼻翼,所以我们能预期整体设计会被延续下去,同时保留的还有鼻锥下方的雪犁状分流格式。但鼻锥的高度符合2012款鼻椎高度55cm的限定。


侧面近距离观察迈凯轮的底盘,显然来源于迈凯轮最近几年的设计风格,座舱前部的前部底盘要比座舱高了3cm(座舱55cm高),然后整个弧线一直延生到前轮。在与鼻锥连接的位置已经低于了所允许的55cm高度限制,大约要比允许的最大值低5cm的高度。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低伸的鼻锥。

鼻锥下方的雪犁状整流格式也许是迈凯轮选择的下探鼻锥的关键所在

这导致的结果是鼻锥下方的空间必然要比高鼻锥设计小的多,但鼻锥下方的雪犁状分流格式的弧线非常激进,所以也许这支车队不需要太高的底盘就能在侧相前缘获得正确的气流。迈凯轮同事发现低伸的鼻锥对底盘前方车辆动力学极为有利,因为悬挂不必处于极为夸张的几何角度,同时前车身的重心更低。迈凯轮的取舍,证明在F1中并不是为了追求空气动力优势什么都能妥协的。

迈凯轮的多孔状前轮轮圈

虽然前端的其他设计将会不停的变化,但轮圈的设计被强制要求必须延续一个赛季。今年迈凯轮的Enkei轮圈上增加了一些有助于刹车通风的小细节。

侧相是一个高高的矩形进气口,放弃了2011年的U型格式
在2011年,迈凯轮大胆尝试了疯狂的侧相格局,U型侧相,在侧相上方为高能气流创造了一条通路。今年车队采用了更加保守的侧相设计,高而宽的侧相进气口,陡峭的下切格式。我问了Tim Goss这样设计的原因:
ScarbsF1: 你能告诉我们为何设计理念改变了么,为何你们感觉这样的设计今年是有利的?
Tim Goss: 去年的U型侧相工作的很好,与我们去年尝试的排气管布置位置非常贴合,其目的在于为后端提供更多气流,特别是在去年规则下工作的很好。今年,我们在设计的最初期,就采用了非常不同的态度,处理外部和赛车内部空气动力学,而一旦排气管规则被最终澄清后,相当明显我们的U型侧相不再符合我们的车体内部空气动力学和外部空气动力学了。所以,结论是去年它工作的很好,但就是不适应今年我们尝试的方向了。

.
虽然不是极端的U型,但侧相依然是倾斜的

从前方看,宽阔的冷却入口非常明显。侧相上部依然有些倾斜,这谈不上什么U型结构,但也是很有特色的设计。在赛车后部,车队成功的设计出了极为狭窄的侧相,在可乐瓶区域看起来极狭窄,使得侧相弧线与扩散器的弧线顺畅连接。赛车尾部异常紧凑。

除了外部空气动力学,迈凯轮也研究了内部散热气流的流向,散热气流将在尾部的散热气流出口流出
除了考虑外部气流外,迈凯轮还研究了侧箱内部气流的流向,他们想要冷却出风口位于赛车中心线上。这让他们放弃了U型侧相格式,采用了更加保守的结构。冷却安排类似于红牛的设计风格,散热器将其经过灼热引擎的热气流汇集到背脊上上的通道上排放。其发布版赛车上背部的冷却气流开口很小,但我们预期当到达一些炎热的赛道时,其冷却气流出风口会大许多。

侧相上方侧相表面是可以更换的,可以增加散热出风口
Aiding the tail funnel there are also cooling panels on the upper leading edge of the sidepod, either side of the cockpit padding and various panels arund the rear of the coke bottle shape. Different panels will be used depending the cooling and\or drag demands of the of the track.


去年极为复杂的防滚架格式被处理成简单的格式
此外另一个冷却入口位于防滚架下方。去年迈凯轮在这里繁复的双入口现在被单入口所取代。这里将为变速箱和KERS散热。

这里看尾部的排气管鼓包很明显
另一个显著的革新方面则是排气管的肿块。在2侧侧相后部突起。他们本身没有空气动力功能,仅仅是为了符合规则中最后10cm排气管必须处于车体部件的包裹中。显著规则对排气管的限制非常严格。必须位于特定的区域内,并呈10-30度的仰角,而左右的角度必须在+-10度以内。迈凯轮的排气管位于规则所允许的最后方,也是规则允许的最下方。尾碰管角度为内向向上的。从有限的角度观察,它是明确指向尾翼猪翼外侧区域的。



这会创造一个吹气尾翼效果,排气管创造的额外气流将在低速情况下创造下压力。排气管的位置和其整流罩也暗示了随着测试的进行,车队会尝试不同的构型。帕迪-老也确认了他们会测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其布置位置看,它可以直接向后轮刹车导管周围的整流格式吹气,直接在后轮上创造下压力。



变速箱外包围的设计并不如2011年威廉姆斯那么夸张,变速箱很低,但并不过度。该单元的上部整洁的位于尾部散热出风口下方。拉杆悬挂被保留了,前部使用了保守的推杆悬挂。劳承认莲花的刹车防点头系统,迈凯轮并没有进行研发,但过去研发过类似的解决方案。工程师们感觉莲花的系统是违法的,因此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他拒绝对采用“interlink”悬挂系统可能性进行评论。
在变速箱之后,就是后防撞击格式,它上方时架翼,后半部格式极为简洁,气流可以直接到达梁翼和底板上方。扩散器被档了起来,我们也不清楚迈凯轮是否会通过发动机的启动孔来疏导气流。
此外尾翼方面,迈凯轮继续采用了他们在去年铃鹿投入使用的短板DRS系统。DRS启动装置依然安置于尾翼上方,而其液压启动系统位于尾翼端板处。此外照例,尾翼端板有非常复杂的开槽设计。
其他关于结构和机械方面的评论不多。劳确认了奔驰的KERS被安置在了油箱下方。同时也说由于现在所允许的最轻重量提升,整合KERS所带来的平衡性挑战没2009年那么夸张了。
作者: pangpang1122    時間: 2012-8-31 10:35 PM

楼主专业~~~~~~收了
作者: fye427    時間: 2012-10-5 07:59 PM

探索頻道有介紹這輛 車輛工程學上的科技結晶
作者: cucopper    時間: 2012-10-14 06:42 AM

It's a great car, but mclaren missed too many opportunities early in the season, when clearly they had the best car. Now Red Bull has caught up and Ferrari is not far behind.
作者: pantanu    時間: 2012-10-19 11:07 AM

现在看来 迈队的车子感觉还是不给力啊。稳定性不够
作者: cucopper    時間: 2012-12-16 03:10 AM

they had a good comeback for the final races. Button may perform better next year since he will be obviously the #1 driver within the team.
作者: linhsichi    時間: 2012-12-18 04:29 PM

赛季已经结束,Red Bull 还是略勝一籌 ,
Adrian Newey 真是厉害 !
作者: cucopper    時間: 2012-12-23 03:27 AM

I'm by no stretch an Alonso fan, but were it not for Newey, Alonso would be the winner. Alonso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but the late season comeback of the red bull car proved to be too much.
作者: mcdcool    時間: 2013-4-5 12:46 AM

好车啊!依部,技术好多创新!
作者: guan_123    時間: 2014-11-13 12:00 PM

如果跟日本honda更能發揮實力
想當年的夢幻組合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8898/)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