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有關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被免職的宜黃縣委書記和縣長,悄然復出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稱“宜黃前縣委書記邱建國將出任撫州金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宜黃前縣長蘇建國任撫州市公路局局長”。撫州市公路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蘇建國履新消息屬實,“已經來了一個多星期”。(據11月3日《南方都市報》)tvb now,tvbnow,bttvb Z( `$ n4 Z0 ~2 L
tvb now,tvbnow,bttvb, F- L' J. r- J: f
筆者認為,沒有人想把受過問責的官員“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從理論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從實際操作上來看,問題官員復出,宜黃原縣委書記和縣長並不是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後一人。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b/ Q, @+ K2 Y
在內地的權位等如有權錢交易的機會,當中涉及龐大利益,所以下台官員有強烈動機,千方百計重投官場。反觀在香港,加入商界的利益遠遠高於為官,否則退休官員就不會接二連三在退休後急不及待加入商界。下台的問責官員或會感到,既然想犧牲小我貢獻香港,也不再被予以機會,那犯不著再苦苦哀求另一個犧牲的機會,就乾脆收拾心情多賺錢。公仔箱論壇6 C5 V% \$ n* j- x
' t6 u) d4 W$ z+ w# L a7 K$ d
公仔箱論壇6 T; q) w# s) U1 x4 A# E
# Y- c3 j# r i* Q& W7 z8 c" t2 X- |7 L內也幅員廣大,官員人數多,如果在南方地區出了事故,跑到老遠的大西北捲土重來,南方的人民不會追蹤問責下台的官員的未來;官員有心隱瞞的,北方的人民要追溯官員的過去也不那麼容易。普通傳媒固然受官方掣肘,即使在網絡世界,網絡警察時刻跟網民鬥快,要在嚴密的監察下發散一些敏感消息,也不容易。相反,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我們還享有相對大的新聞自由,傳媒,甚至網民對政府和官員的監察,大概要比偵察鏹水彈的天眼敏銳得多。政府如一晃眼又請下台官員出山,固然立刻就會招來四方聲討,就是意圖悄悄再起用有關官員,傳媒大概能以小時計的速度就發現出來。 4 j/ I, N# j- N% \7 W( b" f/ ^4 c( Z# z
% @/ _/ w1 H! D公仔箱論壇+ ^8 w; \& a* Q# ^5 R% F1 F E
除了消息的流通度,輿論可以構成的壓力,在香港也當然要比在內地大得多。雖然多了會自我審查的傳媒,但有錯會罵的還大有傳媒在。近期傳媒贏得比較漂亮的一仗,相信是令幾位副局長放棄外國國籍。傳媒不是說了算的。 & k7 Y: j: D. v9 b' I1 l5 b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5 M) {4 B. u1 V
- u5 U: q+ U6 E% j7 Q; a. [# ^! d j9 z) Q) e9 y. ^" j$ E, @
話分兩頭,市民其實是容得下問責下台的官員復出的,而且他們更是用自己神聖的一票選出來的,說的當然是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被選為立法會議員。一方面,除了因為下台官員並非犯下黑磚窯事件中那些幾近罪行的過失外,亦反映市民的想法,可能是類似台灣人民「寧可要貪污的總統,也不要無能的總統」的想法。相對於不少民主國家,香港市民表達意願意見時,不算熱烈,但觀點還是有的。但另一邊廂,香港市民大部份沒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上的取向,能夠令人人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幾乎是僅有的用人準則,大家並不覺得忘記「希特拉憑民選執政」之類言論的是很難的事,也不會覺得哪一句說話或哪一種立場是覆水難收的。關鍵可能在於到底那官員是政府揀,還是市民自己揀的。作者: mr2907 時間: 2011-12-6 03:34 PM 標題: 免職官員該怎樣復出
12月2日,有網友爆料,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被免職的宜黃縣委書記邱建國和縣長蘇建國已悄然復出,“邱建國將出任撫州金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蘇建國任撫州市公路局局長”。撫州市公路局工作人員證實,蘇建國履新消息屬實。有關邱建國復出的消息尚未得到當地官方確認。對此,很多民眾表示不滿。(12月4日《京華時報》)tvb now,tvbnow,bttvb' c8 s; s- u9 J. A+ L/ Z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固執地要“一棍子打死”問題官員並不是我們提倡的,這既有悖于人性倫理,也不符合法律邏輯。而當前《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的相關規定是:引咎辭職和受到責令辭職、免職處理的,一年內不得重新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的領導職務,兩年內不得提拔;受到降職處理的,兩年內不得提拔。tvb now,tvbnow,bttvb" o( }) p: }& p
可見,無論是從人性的角度推敲,還是從法律程序的考量,容許問題官員復出應該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是,如果這種復出沒有一定限制,則問責毫無意義。因為對于國家公職人員而言,權責從來是統一的、對等的,有權就有責,有多大的權就有多大的責。而問責作為一種責任落實措施,目的之一就在于“有什麼責問什麼責”,體現規則面前的平等。問責的另一個目的在于,在追究責任之外,更好地預防問題、解決問題。在各種事故發生後,對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既是為了懲戒當事人的瀆職或失職,也是要讓更多的人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促使管理者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為民眾服務,真正對群眾負責。 % L) A) P1 p( |% R2 K2 F7 V5.39.217.77:8898 可事實是,在問題官員免職的這一兩年裏,很像是帶薪休假,很難說得上是一種懲戒,更看不到多少責任的擔當。而問題官員復出時,既不見權力責任的自覺,也沒有任何的教訓表達,就連向民眾道歉、知錯就改的最基本姿態都很難被發掘。從這個角度而言,問題官員要復出就必須要有限制。一是根據權責相當的原則,通過監督和制約迫使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免職了事;二是在官員復出時,公開其復出理由和程序,並徵求公眾意見。否則,問責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淪為一種官員規避責任的工具,也有損政府公信力。廖水南作者: akh333 時間: 2011-12-6 07:4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