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U2 B d) E+ G5 Q' I. D8 {青春期是人生最反叛的階段,但作為青春片,《那些年》對片中角色的成敗、強弱、美醜和「酷」與「不酷」的分類與排序,即英文的所謂「pecking order」,那份堅持與自覺,絕對可以跟保守的成人社會看齊。 % P5 K8 k4 ~: X' C/ c x; r公仔箱論壇 ( a* z! h. p2 H' y漂亮的人與不那麼漂亮的人,beautiful people與not-so-beautiful people,本來就是電影最常用的分類法。《那些年》將這套分類法的使用推到極端,將所有配角和次要角色都變成刻板(stereotypes),甚至小丑(caricatures),以襯托柯騰和沈佳宜這對金童玉女。沒有勃起、胖子、假魔術師、好色男、筋肉男這些角色(就連沈佳宜的新郎也是個毫不帥氣、有點老態的男人),俊男與美女的愛情便不是天作之合,最終的分手也不會那麼蕩氣迴腸。8 P; m4 C# c2 ^5 g
5 t3 H# g; `8 K/ i. I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年》不是導演和編劇九把刀對他青蔥歲月的回想(recollection),而是一種「再想像」(re-imagining)。一個名成利就、older but not wiser的九把刀,用極度自我中心的筆觸,告訴我們一個他自己做主角的故事,如此而已。8 l$ V$ v- f0 T% g }3 j6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