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增建公屋非唯一途徑 - 施永青
[打印本頁]
作者:
go2david
時間:
2011-10-25 06:32 PM
標題:
增建公屋非唯一途徑 - 施永青
申請公屋的人數突破15萬大關,比去年增加了兩成,以房委會每年新建1.5萬個單位計,可能會有人要輪候10年才有機會入住公屋。因此,兩位特首候選人最近都表示應大幅增建公屋,以縮短申請者的輪候時間。
5.39.217.77:8898/ v& _6 T; G. D: h, m4 L
他們提出的指標是每年建3.5萬個新公屋單位,比現時的興建速度快1.3倍,與董建華的年代差不多,對公屋輪候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喜訊。但增建公屋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最佳途徑嗎?這個問題值得商討。
$ z2 e, p- M' D) f2 `4 g8 P( u
二次大戰後,大量難民湧港。他們兩手空空身無一物,只能在山邊建木屋,政府非想辦法把他們安置不可。然而,香港已發展成一個高增值的專業服務中心,如果香港人都能跟著香港一起轉型的話,理應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憑自己的力量解決住屋問題才是,但現在卻出現輪候公屋的人愈來愈多的情況,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2 t& N5 O8 F) o b" _公仔箱論壇
一個可能性是:香港雖成功轉型,但並非所有的香港人都能成功轉型;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追不上主流的步伐,於是只好靠社會照顧。
8 J. _/ H. E1 S$ N' S$ U& j; u+ l
面對這種情況,政治領袖的首要任務,應是協助他們追趕上來,起碼要設法令他們的子女可以追趕上來,以便逐步融入主流社會。否則,他們一旦養成了依賴的習慣,就只能長期停留在社會的底部,無法憑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5.39.217.77:8898 p1 }3 S, d$ {0 r& P' G# E8 N+ V
野生動物被人飼養久了,就會失去覓食能力。環境學者會千方百計訓練牠們重新過野外生活。政府在照顧有需要人士的眼前困難的同時,亦應設法讓他們重回「野外」生活。
+ s5 |3 Q+ h; ^' Ltvb now,tvbnow,bttvb
卡爾.波普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減輕人民的痛苦,而不是替人民謀幸福。因此,公屋只應用來提供最基本的居住要求,把公屋的居住環境改善得太好,只會把大學生也吸引過來申請,令更多的人都成為社會的依賴者。
3 {0 Q" a9 l& p( a) h! {) |
因此,公屋的輪候冊有多長,除了看政府每年有多少個新單位供應外,還得看公屋的質素有多好,以及申請公屋的限制有多寬鬆。只要房委會把申請者的入息上限計高一點,把公屋的位置選近市區一點,以及把單位的面積造大一點,輪候冊上的人數必會大增;反之,輪候冊上的名單亦會跟著縮短。
" t/ u, w! O6 Z7 ^$ O5.39.217.77:8898
此外,輪候冊的長短亦與私人市場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私人市場的出租單位供應充足,租金就會往下調,令公屋的吸引力相對減少。屆時,人們就不一定肯輪候太長的時間去入住公屋了。
公仔箱論壇8 B; ?4 {1 M; d0 S8 `3 ^% N, U
因此,增建公屋並非縮短輪候冊的唯一途徑,特首候選人應跳出舊有的思想框架,用不同的途徑去解決香港的居住問題。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已名列世界前茅,沒有理由不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去解決香港的居住問題。把住屋福利化,只會令接受資助者自我感覺不良好,以後都得靠政客為他們爭取更有利的政策,而沒法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絕對不是香港人的理想生活。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8898/)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