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中的美國身影 林博文 $ m# C6 S3 U' L+ a. l7 \; D3 h' j j5.39.217.77:8898+ f, S0 [) _' K% l
+ t3 \: |! I, V5 n2 H2 @
前美國奧勒岡州共和黨自由派聯邦參議員馬克.海菲德(Mark O.Hatfield)今年八月七日以八十九歲高齡辭世,《紐約時報》於八月九日登了約半個版面的訃聞傳記。其中一段提到二戰末期指揮兩棲登陸艇參與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的海菲德,戰後被派赴越南海防接運中華民國部隊去對抗共產黨。這段話頗引起我的好奇。5.39.217.77:88985 z& G6 s8 d* H9 w
; t# w. r3 A2 [: R6 k# i9 ^/ e/ `
我即以美金一元一角五分向亞馬遜網路書店買了一本海菲德一九六八年出版的回憶錄:《並非如此簡單》(Not Quite So Simple)。海氏說,他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下旬到海防接運蔣介石的部隊(第五十二軍)到中國東北打共產黨,當時有兩件事使他一輩子都忘不掉。一是越南人民窮苦不堪,大人小孩都在碼頭乞討食物,極為可憐;但他不怪日本人,而責備法國殖民主義。因此,海氏在一九六七年開始擔任參議員時,即持反對越戰的立場。他認為外力不應再干預越南內政,越南人民是為社會、政治和經濟正義而戰,他們已被強權欺壓太久。 % U; F O) S f+ q5 Wtvb now,tvbnow,bttvb 0 r# v$ S7 x# p* \$ ^) e+ k8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海菲德忘不掉的第二件事就是他所接運的蔣介石部隊。他說,許多士兵看起來只有十五、六歲,槍比人高,由於衛生太差,船上爆發了霍亂,有人病死。美軍為死者舉行海葬儀式時,在甲板上觀看的國軍竟然發出笑聲。海氏說,這群士兵奉命去打共產黨,但他認為他們並沒有對抗共軍的鬥志,就像六○和七○年代的南越軍人欠缺對付北越正規軍和越共游擊隊的意志一樣。# h/ a9 W+ y3 y: i" {0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c, E& G7 j$ U- q" F. K
當時主持接運國軍的美國海軍負責人是第七兩棲部隊司令丹尼爾.巴貝(Daniel E.Barbey)海軍中將,他後來亦做過第七和第四艦隊司令。巴貝於一九六九年出版(同年去世)的回憶錄:《麥克阿瑟的兩棲海軍:第七兩棲部隊作戰史,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對載國軍赴東北一事,有更詳細的敘述。筆者以四元美金向亞馬遜買到的這本書,裡面有一張巴貝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重慶和蔣介石夫婦對話的照片。亦有一張巴貝和中共煙台市市長於穀鶯(于谷鶯,一九八九年去世;現任上海書記俞正聲八○年代中後期亦當過煙台市長)的合影。5.39.217.77:8898' c' H; b( [& i+ I& K! V3 W n6 \9 D
; Y, S. v. o1 N M9 _日本投降後,國軍和中共立即傾全力爭搶東北,蘇軍大力幫中共,美國則出動海軍艦艇和陸戰隊協助國民政府。個性急躁的蔣介石聽到巴貝說他只能運送三個軍的部隊從海防和九龍到華北後,極為失望。他很痛苦地對巴貝說,三個軍根本不可能占領華北和東北。當時美軍已空運幾個師到上海、南京和北平,但蔣介石最擔心的是東北被中共占據。後來,國共內戰的所謂「三大戰役」的第一場大戰即是在東北打起來。共軍從一九四七年五月至一九四八年三月,連續發動三次攻勢,迫使國軍收縮到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孤立地區。自一九四八年九月到十一月初的遼瀋戰役(東北會戰),即是共軍把國軍從這三個孤立地區趕走,控制了整個東北,對日後的平津戰役(平津保衛戰)和淮海戰役(徐蚌會戰)產生了重大影響。有些戰史家表示,如當時蔣介石不要把太多軍力調集東北,亦不要一再陣前換將(熊式輝、陳誠、衛立煌、杜聿明、鄭洞國),而好好鞏固華北與華中一帶,也許局勢不至於崩壞那麼快。4 _7 m8 ~ r# ?7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