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n# {) j: G6 e. `( x; vtvb now,tvbnow,bttvb國人對回憶錄的謹小慎微,在於怕被抓辮子、打棍子,怕到蓋棺仍未定論,還可能被鞭屍狠批。這種恐懼揮之不去。洋人也有這種戒心,美國總統尼克遜下野之後,埋頭揮筆疾書寫出洋洋八本巨著,第一部便是在離開白宮四年後的回憶錄《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一千二百頁的大塊頭;之後又寫了《領袖》(Leaders)、《不戰而勝》(Victory without War)等。有論者認為,尼克遜縱然下筆千萬言,但從無觸及水門案核心;他在任期間率先在白宮廣設錄音機,把一言一句全部錄下,而這些錄音帶卻沒有在回憶錄裏全面公開,說不上是真正的回憶錄,倒不如翻翻坊間採寫嚴謹的非官方版本,也許更有閱讀價值。, d1 `9 K) J+ F" }
/ g! y, ~+ N9 e- r7 b o回憶錄共通點 隱惡揚善公仔箱論壇5 F( K; T9 e6 }) W9 O0 C
縱然這樣,尼克遜的八部書,成為研究美國政治史和外交關係歷程的至寶,尤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破冰之旅,與蘇聯的緩和(detente)的前因後果,怎說都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產。近三十年所有卸任美國總統都有寫回憶錄,列根是《An American Life》,老布殊《All the Best》,克林頓是《My Life》,小布殊則是《Decision Points》,但與尼克遜的八書比較,這些回憶錄都是隱惡揚善居多,回憶錄主人賺得豐厚的筆潤,卻沒有談到他們的一些極具爭議行為。列根回憶錄聚焦於八年總統生涯,但對於五十年代他擔任荷李活演員工會主席,何以咄咄逼到圈內左派走上絕路的劣根覑墨不多。克林頓才氣過人,傳記收入為歷任總統之冠,但對萊溫斯基的一段關係若有若無。小布殊的更不必說了,全力為攻打伊拉克護航,似國情咨文多於回憶錄。這便是官方(official)回憶錄的缺點,話雖如此,有心人還是可以找到這些政客任內的瑕疪,比如每個美國總統離開白宮後,聯邦政府會為他們建立圖書館,把任內所有資料集中存放;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檔案局,隔一段時候解密文件,不愁真相不大白於天下。 1 e1 g) i* W( h$ J7 X2 E ( g8 X% N/ t- k公仔箱論壇老謀深算如基辛格專寫磚頭般厚的巨著,新近的《論中國》(On China)一出舉世矚目,但他從未完整地寫一部回憶錄,倒是他的猶太裔傳媒朋友,如Marvin Kalb和 Walter Isaacson都寫過兩吋厚的基辛格傳,但老基就是自己不寫。直至十二年前,美國國家檔案局開放部分檔案,人們才得知基辛格在中美關係之中、尤其是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遜訪華的角色——毛澤東在書齋初見尼克遜,開場白便是以基辛格的哈佛大學博士身分調侃,老毛說基辛格因為訪問中國出了名,要讓他講幾句,尼克遜則誇基辛格是「有腦筋的博士」,這些都不見收在那兩部基辛格回憶錄。反而,基辛格要求美國政府有關部門,其檔案必須待他去世五年後才公開。這將會是一場爭論,人們還得等待。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 n# L' M5 C
* m* Y# P8 c- C- E 「政協文史」 周恩來指揮編修公仔箱論壇& R4 N E; P8 `; p- i) W4 W! ]
閱讀歷史不僅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更是可資「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一面鏡子。中共建政後曾經做過一項巨大回憶錄工程,周恩來指揮下,大批留在大陸的國民黨軍政官員,埋頭苦寫回憶錄,中共稱之為政協文史資料,幾十年間寫下浩瀚如海的文件記述。這些材料一度以各種形式在海外面世,雖然也犯了說好不說壞這一無法逃避的禁果,但多少也可窺視這些當年手操生殺大權的國民政府文官武將,如何在共軍兵臨城下之際的自處自忖。宣統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其實也是這種政協文史的一種,只是以接受記者李文達訪問的形式公諸於世。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w" ~% n( z2 p0 t2 w9 b( o9 _
tvb now,tvbnow,bttvb$ c; S, \3 R6 K$ N9 r! q2 c+ w0 f- u 與歷史擦身而過 + V1 b- m: J- n X) N- t/ y《大江東去》、《我的父親羅孚》和《吳康民口述歷史》,有覑與歷史擦身而過的觀感,例如司徒華和共青團前身組織的關係引起了不少討論;羅孚被中共指為「間諜」,但書中羅家上下的一片紅心,羅孚被扣,妻子還問怎樣交黨費,很難令人想像這條控罪的真實程度;吳康民的口述歷史則可以視作傳統左派的獨白。若要尋根究柢,這都不能全面滿足一些人的追尋,比如羅孚「間諜」控罪何以而來。然而在中國醬缸文化之中,要像三位那樣勇於出來,表白自己人生某一階段,的確不是輕而易舉。說到底,中間扯出的人事干係、歷史某些環節的對錯,都是一種必然令後人或傳主吃力不討好的煩事,可是他們都義無反顧說了出來寫了出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於香港以至於中國政治而言,這三部書是一個好開始。 , d; j7 f$ f9 [, B&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x7 d: A( [( G. V3 ]
這三位傳主也許在年輕發韌之時曾經懷有共同理想,都是曾經擁抱新中國的新青年,今天看來,五六十年前這三位對中共抱有一定期許的精英,如果硬要說他們當年走錯了路,不免是和半世紀前港英白色恐怖一樣強扣帽子。司徒華之與學生團體接近,羅孚在香港的文化統戰,吳康民在左派學校一輩子,毫無疑問都是各自追求的理想主義體現,於各自時空是一片冰心在玉壼的心境。當然,時移勢易理想出現變化,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這就是香港的可貴優越特質,也是三部立場不同的回憶錄能夠同台上演的客觀背景。tvb now,tvbnow,bttvb4 y: F5 I+ E2 ]. g
; A1 v. d6 Y8 c% i# _6 b
類似的回憶錄,尤其是青裢歲月與中共關係的思憶,近期面世不少。香港一個網上論壇,每逢周六都有一篇類似的長篇憶舊自述。從林培瑞(Perry Link)到傅高義(Ezra Vogel),從黃明珍(Jan Wong)到秦家驄(Frank Ching),這些在七十年代初冒覑「投共」之名到紅色中國的西方知識分子以及外籍華人,不約而同在文章裏提到他們人生的第一次Red China之行。今天看來,當時中國大陸正在文化大革命狂茘無法自拔,但一些外來訪客則視中國為完全有別於美蘇的陽春白雪。在訪問期間的親身經歷,如傅高義在北京之時,接管大學的軍代表硬要插一段開場白卻說得不知所謂,開始觸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質疑,到步過羅湖橋踏上香港的一剎那,紅色中國之旅已然由探秘式的exotic之旅變成自省之行。 M @! o5 i% K) n
1 u- { T- x. p d; Y
這些中國回憶令人想起了司徒華、羅孚和吳康民的回憶錄。外國訪客的中國苦戀在三四個星期的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遊後幻滅,可是對司徒華羅孚吳康民三位先生,中國的苦戀是一輩子的。事後回望,得以提早抽身而退是林培瑞傅高義的福氣,對義無反顧投入祖國洪流的香港一些人,有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追隨到底,有是回頭已是百年身的仰天太息。這是無法說得清的情感交雜。歷史說明,有的時候對中國就是不可以投入太多感情,因為,你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