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O0 U& @7 N+ K V$ N& C
, r& W& I: l! N4 k教育局宣布在中學推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以協助順利推行新高中學制為藉口,但是任誰都知道,計劃目的在紓緩一些中學面臨收生不足的殺校壓力。不過,這項措施之成效,視乎全港約400所官津中學是否願意通力合作,扭曲生源流動情,若未能奏效,部分學校收生不足情持續,當局又不以殺校解決問題,則推行區域性中學小班教學,是難以避免的選擇。5.39.217.77:88982 f7 g9 x# A s
5.39.217.77:88980 M% o0 m8 Q2 `$ k
q+ z6 {$ q! X" Z$ B' q自願「5減1」縮班?
. i0 L8 M: r7 W# ^9 q公仔箱論壇
% T" G2 a X' a: ~- S' v9 ?400所中學料難一致% h6 h. H/ o9 p0 S$ p
5 x' h; d' M5 z& W& M9 U( _
今年9月,全港升中學生由63,620人減至56,650人,減幅約一成,折合要縮減約130班,教育局推行的計劃,要全港官津中學自願只開4班中一,較現行減少1班。單從數字計算,只要全部中學都願意這樣做,問題就可以解決,教育局又把縮減1班原來所配置的兩名教師,原校保留,以5年過渡,由自然流失代替裁員。過渡期間,按班計算的人手現金津貼相應扣減,不過,參與計劃的學校,教育局以推行新高中課程為名,每年可獲25萬元。
+ B5 A: y' I4 V1 \' ttvb now,tvbnow,bttvb
8 L+ O8 N6 U) U& i9 i' a' }教育局既已把下學年中一每班人數由36減至34,又推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其紓緩殺校壓力,要盡量保住學校以免出現超額教師,可說用心良苦。若全港約400所官津中學同一步調,屆時殺校、超額教師等政治問題自然消失。但是全港中學都參與較難出現,起碼在本學年已開辦最少5班中一的250所學校,它們生源不缺,客觀上毋須縮班。事實上,這些學校受到家長愛戴,讓子女躋身窄門,是對其教學成績的肯定,它們不僅不應縮班,若資源許可,反而應該增班,以培養出更多好成績的學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不應該在這般情下出現。
0 S1 N5 j! ]5 F, H- L/ E
3 {& v1 ~" P1 Q0 ztvb now,tvbnow,bttvb另外,就算有學校想從大局出發,但是若實行「5減1」,會給外界以為收生困難,所起標籤效應,相信並無太多學校肯面對。還有是家長對於名校縮班,肯定大有意見,已有子女在校的,為避免標籤效應影響,與欲子女躋身名校窄門的家長,都會反對名校縮班。因此,在主觀條件和客觀壓力下,寄望那250所學校踴躍縮班,不切實際。
6 I# e6 F( b$ ytvb now,tvbnow,bttvb
6 w2 n4 V# Q& D# E, _tvb now,tvbnow,bttvb據政府所掌握數據,未來數年,中一生源將會持續減少,2013至2019年間,每年平均只有5萬多人升中學,到2020 年才會回升至09年水平。而2009/10學年中一開班數目顯示,全港有36所中學面臨收生「開班線」危機,僅開3班中一。其中,屯門區有7所中學僅開3班中一,其次沙田和港島東區,分別有6所和5所中學開3班中一。若事態無改變,則下學年在所謂「重災區」,因為收生不足而出現殺校的情,將無可避免。
/ m, x4 j" Q8 S+ _# U5.39.217.77:8898
& U( |8 F2 q% x5 W+ l2 M施政作風難言良窳
" o/ d- e0 r! Y- @tvb now,tvbnow,bttvb
8 f1 f3 N8 R4 d0 _1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不應以政治盤算訂策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m% C; z' G I6 }
1 i$ h" x9 s1 ]; X" x250所生源不虞或缺的學校,縮班可能較低,就算有少數學校自願縮班,基本上也是杯水車薪,難以改變大局,而本來就收生困難的約150所學校,本身自顧不暇,除非他們之間願意合併或改辦特色學校等方向性轉變,否則無法扭轉招生困局,這樣的話,若教育局的底線是盡量不殺校,則教協提出在沙田和大埔等「重災區」推行「區域性中學小班教學」,讓學校毋須增加教師和課室情下,推行小班教學,就是所餘不多的選擇。因為這樣才可以紓緩殺校壓力。5.39.217.77:8898# x) C- \# p7 `) Q+ t* i' u9 {
0 c" K# Y+ F" A- Y% T {& G過去,在適齡入讀小學的人數減少時,若有學校收生不足,教育局都以殺校處理,當時收生對小學的壓力確實無比沉重,因而導致抗爭不絕,教育局與教育界的關係也甚為緊張。當時主事教育官員的行事作風,雖然有人指為強悍,但是他們對堅持善用公帑之執著,卻無可厚非。現在的教育局官員,一應教育政策雖云與教育界有商有量,坊間名之為拆彈,這兩三年未見教育界有何大規模抗爭行動,不過,在一片和風細雨下,公帑資源是否最有效和最適當運用,值得商榷,就以若堅持不殺校而言,最終必然導致資源效益問題。 p" M2 j( o: v: t0 t
( |2 m0 W" Y4 ]4 s1 o這兩種施政取態,難言良窳,只能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我們只希望這兩種施政作風,都是從有益於學生、有利於教育事業出發,這次對應中學生源不足問題,也當如是。一時一地的政治盤算,不應該成為教育政策、措施的考慮。
1 \# R: D* s) [5 J5 L6 \5.39.217.77:8898) p# ~" u$ R A7 f. w `% t1 U
; T, @; L1 [& x& V9 a \
y8 {3 c/ H: H+ `7 h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