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在2008年8月正式展開為期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到現在檢討過程已經有一年多,但明顯地社會迴響並末有預期般大,聲音和意見很多時亦僅限於個別的關注團體,看來當局要把握剩餘時間爭取最大的聚焦討論!話說回來,筆者參與多次的專題討論及諮詢大會中,到目前為止聽到最大和最正面的共識,是市區重建必須「以人為本」和「地區為主」的政策願景!筆者亦相信此願景若成真,將對市區重建局日後的工作有極大影響。
5 T8 R2 g% E- m$ D5.39.217.77:8898首先,市建局如何重新定位及應扮演什麼角色?這涉及市建局如何平衡其4R的工作,換句話說是如何把重建、復修、保育和活化的工作包容在市區重建計劃當中呢?同時決定採取什麼及推行哪一種重建方法時,市建局、持份者和相關團體所扮演角色如何呢?這方面的討論,明顯要求市建局要將重建、復修、活化及保育四大業務範的比重從新修訂,甚至要求將「重建」工作壓至最底的選擇!
, w! ~9 Y3 d1 ~$ u9 I6 U$ y原則上對於4R的分工和比重的分配,若參照歐美等先進國家案例而言,無疑必定以後三者為主導,但市中心重建項目也有相當的比重!這說明一個事實,重建發展與保育,往往是城市更生及都市規劃中無可避免的爭議。過度的重建開發,既可能會影響城市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隨時又會觸痛城市的肌理;另方面,過度的保育和保留不但會影響市民生活質素,更會破壞城市形象。因此問題的重點在於如何協調兩者達至平衡,而並非要刻意地去訂明四者的比例如何,否則各個城市只會變成形式化和規律化,而失去多元混雜所帶來的生活趣味!% n2 k* c7 O5 j5 a" [1 d; t4 \5 E
% a0 _8 q b, [' ]" `0 x5.39.217.77:88985.39.217.77:88987 U" e1 P) T n4 u
tvb now,tvbnow,bttvb9 P( E; G! ~4 N1 a! ~0 A
從「以人為本」「社區為主」出發
3 G9 |" y) ^1 o: Q5 E, V公仔箱論壇事實上,針對這4R的分工,筆者相信這並無一個科學方法可作系统化的計算,相反,若我們從「以人為本」和「社區為主」的政策願景出發作思考,這理應是各重建策略所討論的基石原則,當然這種思維及基礎其實並不是什麼的新意念和經驗,環顧我們周遭的大城市如東京、大阪、台北等早已視此為舊區更生和重建規劃的原則,奈何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仍是初階尚需努力爭取。然而這原則、思維當然是建基於每個地區或社區皆有其獨特性,舊區縱使無可避免的要面對市區更生的過程,亦必先要訂下該區的重建藍圖及發展目標,並輔以市民經討論和諮詢後對4R的意見的共識,於是乎以社區本位的重建規劃實已將4R包含其中,我們亦毋須刻意地將4R的比重劃死或與其他區作比較,百花齊放亂中有序正是現代城市所追求的共融(Social Integration)的生活模式。
. K$ a. |% p# q( J$ O( T3 ^! ]# z雖然「以人為本」是大道理,但由於每人的價值觀不同,很難讓每個持份者或受影響的居民滿意重建的安排,所以提供「多元化」市區重建方式,讓市民、團體自由選擇參與,政府及市建局只作統籌意見共識及資源援助的角色已足夠,相信這正是香港在市區重建政策上應採取的指導性的方向。9 V. W1 l. Y+ ^
作者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