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來稿|《破﹒地獄》折射香港生死教育的缺乏與出路!

撰文:01論壇出版:2024-11-28
+ P; D1 N# O7 x, J5 P0 @# N$ C# M- ]來稿作者:馮廣榮
3 Z3 D. h- E/ d  xtvb now,tvbnow,bttvb
$ ]9 D9 c- b6 P3 u8 c: O. M) K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4 d! \" D4 @- f. h
+ W) `9 w* M0 g' J, h7 k( b0 Z# |" L
電影《破﹒地獄》成為全港熱話,觀眾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觀後感,部份更回憶自己親人離世的經驗,說這套電影是一個很好的生死教育。筆者恩見,近年新一代對生死議題的忌諱,已慢慢拆牆鬆綁。然而除了電影外,香港推行生死教育的方向謂何?足夠學生應對生死大事嗎?
- S% w9 r+ c: o/ A公仔箱論壇/ P% K. m& V7 X; q9 u
現時香港教育局在學童的生死教育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框架,生死主題極其量算在生命教育課程上打擦邊球,而生命教育只是「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的其中一個部分。根據教育局的指引,生命教育聚焦於「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和探索生命」這四個學習層次上,而在建議培育十二種首要的價值觀「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仁愛」、「守法」、「同理心」、「勤勞」、「團結」和「孝親」中,教材建議確實提出了從「相關生活事件」來理解生命,但對於進一步詮釋生死等議題卻是乏善足陳。欠缺完整框架 生死教育具四個向度及意義公仔箱論壇! K- |: {6 v/ f" l- F8 r( _

" P- g4 O6 H& K( w現代的生死教育,可參考美國死亡教育學者Corr 等提出的四個向度︰一,「認知向度」,讓學生認識各種與死亡相關資訊、以及個人生死經歷的詮釋;第二,「情感向度」,讓學生應對有關死亡、瀕死和喪親的情緒;第三,「行為向度」,使學生面對死亡喪慟時能夠適當地回應及表達,以及在別人面對死亡喪慟時懂得關懷,聆聽和協助他人;第四,「價值向度」,培養學生藉著死亡辨識、反思和確定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7 O4 M7 S6 H- H/ a# L: E1 j
7 }" s' e& D; D6 @/ V1 k8 }7 `4 T2 a& i透過以上的「知情行價」,在微觀上,生死教育可以協學生對生活中所遇上有關生死亡事件的韌力,欣賞自己的優點和局限,從而得著更豐盛的人生。在中觀上,在學童自殺率上升的氛圍下,生死教育有着預防性把關,和紓緩的作用。在宏觀上,透過討論公共生死議題,例如健康長期護理,安樂死爭議,倡議器官移植等議題,更可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添加教案和指引打開生死教育之門5 y  y3 K- D0 E9 f7 [' P
$ V8 e7 j8 `0 g! L/ [
筆者翻看「相關生活事件」的教案中,其實一些已觸及死亡話題,例如,《清明掃墓顯孝思》、《為誰生活為誰忙(反思生命意義)》、《我的家人患病了》等等,然而重點是放在「關懷」、「責任」、「尊重」和「歸屬感」 ,好像是在與生死議題在打擦邊球。假如由教育局牽頭,添加如上文提出的生死教育的框架概念系統,並提出清晰的指引,引導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效果已能立竿見影。
; u! v1 k' D  e- b2 a! R/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E2 D  V& d' M3 y. R8 Z6 u2 w0 V
教育一向是政府看重的政策,2024-25 年度教育方面的政府開支預算為 1,157 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預算的 14.9%,由投放的資源之多可見一班。既然已有相關的決心,何不多走一步,訂立生死教育的指引和教材,締造更有韌力應對生死的新一代?# C4 {% d' [' Q

% _, x- ]4 @) t9 M# h- L# L) k5.39.217.77:8898作者馮廣榮是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