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篇2016年3月發表於《成癮行為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單身、女性、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程度較低者與社群網路媒體的成癮有正相關;而男性、單身、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憂鬱程度較高者與電玩遊戲的成癮呈現正相關。
3 ^" n. }! d; T% W. k/ J: @: [$ \5.39.217.77:8898
) N: n W! W' Itvb now,tvbnow,bttvb該研究為一項大型的橫斷面研究,研究者於2014年3月至5月間,透過挪威五種全國性網路報紙的專題文章設置連結,有4萬1970名民眾前往針對上癮行為進行的研究網站,共2萬3533人完成調查。參與女性佔65%,男性佔35%,年齡從16至88歲,平均年齡35.8歲。調查結果顯示有精神疾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症)特徵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可能可以列入預防網路成癮的目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1 b$ |0 U+ p: `/ P
tvb now,tvbnow,bttvb) \; y+ l/ h* n0 L& p! K' q: [&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研究顯示「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者有不同的特徵,其中社群網絡成癮者焦慮的程度較高,害怕與人面對面交談,但仍期待與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電玩遊戲成癮者的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藉由電玩遊戲逃避人群,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她說明,網路成癮如同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嘗試藉由改變心智的物質達到自我治療的目標,社群網絡或遊戲成癮者,常合併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代表科技產品使用上癮者也試圖自我治療。1 m0 q% t0 l5 \$ a ?
: C- K) H5 ~0 `8 A3 k- {" U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呼籲親友或師長,透過「覺察」、「行動關心」及「協助」成為孩子第一線守護者。她指出網路成癮有三項覺察指標-網路使用時間過長(幾乎佔據孩子醒著的所有時間)、作息明顯改變(玩不停,睡眠減少甚至略過吃飯時間)、表現出很極端的情緒(如果不使用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憤怒)。合併上述事項,成績滑落、跟朋友沒有互動,建議進一步與他們聊聊,給予行動關心,她提醒,不論是親友或師長應帶孩子去尋求專業協助,以避免網路成癮行為對其造成更大的影響。公仔箱論壇+ {" R( M1 Q! A5 c1 G9 y* C
: {1 X& s7 l0 P1 dtvb now,tvbnow,bttvb台灣新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