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記者曾正豪報導3 F' F8 u* Q1 W
公仔箱論壇7 Z5 ?! Y# P- F# z* S
% ~3 r+ X5 \+ f: k. |" g- W( @公仔箱論壇
0 n* q0 ?5 ^/ ` F6 T/ ytvb now,tvbnow,bttvb今年想怎麼過節呢?吃一頓豐盛大餐絕對是許多人的首選,但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醫師提醒,大餐多以牛排或火雞等肉類食物為主,且調味偏重,慢性腎臟病友應特別小心,以免聚餐吃出好感情,卻賠上腎臟的健康!
+ ?+ t) r" o+ T' X2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5 z0 b, ~" M1 w: [1 d8 Y
2 E8 g* W5 K6 d5 e
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功能受損,無法將體內含氮廢物和毒素有效地排出,長期累積容易增加腎臟的負擔,加速腎功能惡化導致洗腎的命運。對腎臟病友來說,飲食控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臨床發現,許多患者不覺得自己是病人,疏於注意飲食,結果導致腎功能惡化。
/ E0 R4 ]) ]/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M- E0 s; x5 g! c& \3 {5.39.217.77:88985.39.217.77:8898+ v. D! q+ c T! m3 O
避高蛋白、高鈉、高磷、高鉀! 大餐要謹「腎」
# I" A$ p j U1 F/ gtvb now,tvbnow,bttvb8 K$ T. G. y1 E
, h" s& `+ S5 `# x+ ?) r: n! q5.39.217.77:8898郭克林醫師舉聖誕節大餐為例,因餐點多以雞肉、牛肉等肉類食物為主,而人體內的含氮廢物主要是蛋白質食物代謝所產生,腎臟病患者一不小心吃太多,就可能導致腎臟「過勞」!tvb now,tvbnow,bttvb4 v+ s( n" m. z$ x% u
; C% _' D0 v/ M! f+ ~公仔箱論壇
4 k5 h* P3 i5 l; U+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除了要避開高蛋白的陷阱之外,坊間大餐普遍還有高鈉、高磷的問題。腎臟病友若鈉和磷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腎臟平衡電解質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水腫、肺積水、心律異常,甚至更嚴重的昏迷或休克。另外,有時候大餐會有生菜做搭配,但生菜屬於高鉀食物,吃多了會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且生食易有細菌汙染的風險,因此建議盡量汆燙後再食用。
2 _' f* B/ `- o公仔箱論壇
W. d: M' K- c! k0 J. O# s7 t, \
* S/ Z5 \: k3 |$ O" Q研究: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 降五成洗腎風險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p0 c% ?1 V5 e
公仔箱論壇" T5 d! F1 p- p) q' J: ~3 V }
' _& j/ P3 i# T3 ^1 {tvb now,tvbnow,bttvb郭克林醫師強調,「飲食控制要有決心」是腎臟病患者延緩腎功能惡化的第一關鍵。特別是在蛋白質部分,一般人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至1.2公克,中晚期腎臟病患者則需遵循「低蛋白飲食原則」,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6至0.8公克,有助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和延緩洗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F, |3 ?% b0 }8 G D: s4 @
5.39.217.77:8898, M z. Y3 [. G( Y2 S& g
9 r" B8 s; O* k: {+ f!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不過,延緩洗腎,光靠低蛋白飲食就夠了嗎?郭克林醫師說明,依據2000年至2010年的健保資料庫,分析十年期間共1483 位末期腎臟病患者,搭配「酮酸胺基酸」可有效降低約5成的洗腎風險,顯示酮酸胺基酸也是延緩洗腎的重要功臣之一。tvb now,tvbnow,bttvb% z9 t r, ^4 m- C$ c9 g: `4 l- E
$ B2 E; Q/ M) n' W* _6 z5.39.217.77:8898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e3 E8 W/ G/ C% s/ v
他進一步解釋,酮酸胺基酸就像是「資源回收車」,可以回收體內的含氮廢物,並且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支鏈胺基酸和營養素,同時達到減輕腎臟負擔、預防營養不良和延緩洗腎的效果,一舉數得。但需注意的是,低蛋白飲食應如何和酮酸胺基酸做搭配,還是需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以制定個人化的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