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食品] 綠薯條毒性、症狀 一次搞懂

繼摩斯漢堡8月爆發綠薯條事件,近期就連麥當勞、肯德基都傳出有民眾吃到綠色薯條,究竟薯條為何變綠、吃到會怎樣、高溫油炸能除去有毒物質嗎?這篇帶你一次搞懂。tvb now,tvbnow,bttvb& t) y+ r% C" ^% q  A' w/ j1 i

4 ]6 ?# q! b" j5 R' d( _8 Vtvb now,tvbnow,bttvb綠薯條上面綠綠的物質是什麼?9 e4 |- V+ t0 v6 \

; X  g( Y: G2 G- z5.39.217.77:8898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馬鈴薯經日光照射,皮可能會變綠、發芽,這時就會產生高濃度的「龍葵鹼」,是馬鈴薯天然的預防蟲害機轉,也是一種神經毒素。  h, t# o2 C- J# n0 _) T+ s% V) l6 w$ ^

4 D/ ?, b. I. ^0 G顏宗海說,龍葵鹼是脂溶性毒素,大多數從腸胃道排出,少數會從尿液排掉,國外研究指出,龍葵鹼在生物體內半衰期約11小時,一般而言,中毒症狀可能在8到12小時後才出現,也可能10分鐘就發作。. k- I8 p8 `: \7 b- u8 ~* O! U2 y
公仔箱論壇4 m2 t7 H$ W% x; B& D6 k) ?9 e
吃到「龍葵鹼」會怎麼樣?台灣法令如何管?7 ~  u6 r  q. j/ |+ U, {
公仔箱論壇) i5 i  c0 Q  n1 ?* H
顏宗海說,吃到含龍葵鹼的薯條,恐出現嘴唇發麻、肚子痛或嘔吐症狀,國外曾有案例,吃到中毒住院,甚至引發心律不整、呼吸衰竭死亡。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每公斤體重吃1毫克龍葵鹼就可能中毒。
: P: f& D% B7 ]4 F9 A公仔箱論壇+ q) F! D. T& \) g0 O0 P0 X) y. n
根據現行法令,並沒有針對馬鈴薯中的龍葵鹼訂出限量標準,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去年7月已首次預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草案,計畫將馬鈴薯的「龍葵鹼」限量訂為200ppm,和美國標準200至250ppm相當。
8 a2 ^9 e/ y# q$ s0 @1 F5.39.217.77:88985 v% q6 m/ J) i7 A+ |9 X
不過,顏宗海說,世界衛生組織、英國對於龍葵鹼的標準都比美國還要嚴苛,建議食藥署應儘快針對市售產品進行採樣、化驗、了解背景值,訂出適合台灣的龍葵鹼標準。
; o1 j/ v' R, I) u( ?: O$ A4 W) h! a
( D( z: x5 X& ]- L* {* k5.39.217.77:8898有速食業者稱綠薯條上的是「葉綠素」,而且是自然現象,這是真的嗎?$ c* Y) T3 N+ ~) P

  I1 V1 q6 z3 M9 Z8 Q! R+ o  s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食品技師學分班講師陳俊成表示,我們吃的馬鈴薯是塊根部位,平時埋在土裡、不見天日也沒有行光合作用,因此採收時不是綠色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y/ g: \0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_. K7 }2 w/ K
不過,若是馬鈴薯受到太陽照射、要發芽時,必須靠葉綠素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這時外皮確實會產生葉綠素,但同時也會產生有毒的「龍葵鹼」,避免被其它動物吃掉。
0 V5 r1 r" P& Y) w% ]+ z$ \& G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M, y2 @. W* L9 t( i/ Z& ^
陳俊成強調,馬鈴薯即便被切塊,只要保留到芽眼的部位還是有可能變綠、發芽,其餘沒芽眼的部位則會腐爛。
5 d* n( E7 o, [" p公仔箱論壇" C0 a: B% w2 w
薯條經高溫油炸可以除去龍葵鹼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a% S4 z/ I

( @9 ]. _! Y8 P; w0 Y  d$ Jtvb now,tvbnow,bttvb民眾應如何自保?顏宗海表示,龍葵鹼可耐高溫,即便水煮、油炸也無法去除毒性,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吃到,若是發現薯條變綠、吃起來苦苦的就不要再吃。( I. y& H/ W$ F" ~" i3 h
公仔箱論壇! E: G9 H$ `! ^' P
顏宗海呼籲,萬一不慎因龍葵鹼中毒,千萬不要大量灌水、灌牛奶或催吐,否則恐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提高治療難度,龍葵鹼在臨床上治療上已經有有效的解毒劑,應趕緊就醫治療。        5.39.217.77:8898; K  G% H9 Q- q
2 ?; Y) _0 P3 v) c  f1 o
台灣新生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