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好長壽!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到明年就達14%,2025年時更高達20%。然而,活得長壽也要活得健康才快樂,而攸關健康快樂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能吃能動精神好;尤其銀髮族退休後,正要展開人生第二春,千萬別因為行動力不佳而無法如願。醫師提醒,肌肉量從三十歲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如果不注意營養與運動,到了退休年齡,就有可能出現肌少症、骨質疏鬆或是關節不適,甚或臥床無法行動自如,不得不慎!1 `$ G# C6 p1 ~2 K2 ]0 ?: Z* Y, W
1 J0 R8 Y9 w! z7 x公仔箱論壇肌肉在三十歲達顛峰 之後會逐漸下降
% |/ _' T: M% J9 ?' O公仔箱論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科彭莉甯主任表示,肌少症與年紀相關,其實肌肉在三十歲會達到顛峰,之後會逐漸下降;因為肌肉是維持身體活動重要器官,很多老人家會跌倒,就是和肌肉量不夠有關,而且老人家跌倒會導致髖關節骨折、腦出血等併發症,甚至會使老人失能、住院及死亡的風險增高。
, } ~, j% {5 e公仔箱論壇7 y' u3 g1 U* O
避免肌少症 要兼顧運動與足夠營養& p# W9 ?6 z! o" b& G# K
肌肉量與質和年齡大有關係,彭莉甯主任指出,三十歲之後到七十歲,肌肉量會下降百分之四十,年輕時不愛運動,則肌肉量退化會更多;至於肌少症多在六十五歲之後較容易發生,診斷肌少症除了要確認肌肉量是否下降,還要合併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才能定義為肌少症,要避免肌少症則要兼顧運動與足夠的營養。5.39.217.77:8898- G% }% I7 M6 @7 N, X( Z0 E; ]/ T
: x% O5 U. W% I) Y( |公仔箱論壇長肌肉要做無氧運動重量訓練
: b B2 v6 b- B% [5 W4 F6 g公仔箱論壇彭莉甯主任表示,運動可分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重量訓練,有氧運動包含游泳、跑步、騎腳踏車,可以藉此燃燒脂肪,主要的好處是可增加心肺功能;無氧運動就是肌阻力訓練,能刺激肌肉幹細胞分裂,明顯地增加肌肉量。老人因為慢性病、荷爾蒙減少以及運動量下降等因素,肌肉會變少,肌肉幹細胞會凋亡,而進行重量訓練運動也對老人增加肌肉有效,例如使用彈力帶運動,有助於增加老人肌肉量;體力好的話,還可以啞鈴或是拿礦泉水訓練舉重,另外做一些核心運動,都可幫助長肌肉。
( M- i9 T$ A* ~3 D9 B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0 R5 e6 F/ z$ [8 r6 D
肌肉由蛋白質組成 每天應攝取足量蛋白質公仔箱論壇4 M' Z! d4 K) N5 v/ y7 ?
此外,營養也很重要!彭莉甯主任強調,研究發現,年紀大的老人臥床三天,肌肉量就掉一公斤;肌肉由蛋白質組成,很多食物都有蛋白質的成份,奶蛋魚肉豆類都是補充蛋白質的來源,要補充足量才能減少肌肉流失,而蛋白質若補充不夠,就無法對抗蛋白質的流失,導致肌少症。六十五歲老人身體健康且沒有慢性腎臟病,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要攝取一克蛋白質,舉例來說,六十公斤的老人一天至少要攝取六十克蛋白質,生病剛出院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更高,每天一公斤要一點五克。公仔箱論壇 S- G7 [2 N$ g4 }* }9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0 U* a) E& \5 A2 M+ D
運動後補充營養品 含白胺酸與精胺酸幫助長肌肉
0 X4 {( e" O {# L. t5.39.217.77:8898除了可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之外,彭莉甯主任並建議,市面上已經出現越來越多含有蛋白質和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建議在選擇時,可從決定吸收效率的「分子大小」來篩選,小分子的胺基酸就比大分子的蛋白質還快速有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支鏈胺基酸,支鏈胺基酸包括白胺酸與精胺酸;很多運動員都會補充類似營養品,在運動完三十分鐘內大量補充,補充要足夠,否則效果不好,年輕人至少要一克,至於老人則要補充至少一至二克。蛋白質的補充分散在三餐較好,因此能夠隨身攜帶、隨時補充的小包裝,會比大容量、需要另外挖取分裝的產品方便,才不會錯過了最佳的補充時機,或是一出門就沒辦法吃,無法持之以恆,失去了購買營養補充品的意義。最後,建議選擇有專業醫師推薦的產品,經過專業角度的推薦,對安全才能夠更有保障。
* B4 o# W5 U, W) E& _/ m6 W$ ~& @2 k
3 \) v; V3 F+ i' G S$ d; e, a
! ]' y5 N' e9 K' Z! D! f: b! R }tvb now,tvbnow,bttvb
! t6 v, M, S3 U7 `% Z$ Z4 Z4 S7 J9 {7 r" T! t/ B. O
- S; L- B2 |2 \" n5.39.217.77:88985.39.217.77:88982 u+ d, D! X+ V0 X) Z4 H0 w4 i9 U) ^
健康 記者關嘉慶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