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電/近日,台灣學者、保險業人士及媒體聯合舉辦有關台灣中年失業群體的相關講座,呼籲社會重視“流沙中年”。
1 o, `2 E8 y5 X! b0 b& F: g5.39.217.77:8898% s' U" ~7 [9 F- I) ~* M3 J8 _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李淑容表示,她從2005年開始發現大量中年失業現象。為此,她跑遍全台各縣市調查,發現愈來愈多中年人憤怒“工作不見了”。她說,早期失業大多是短暫、有期限性的失業,而且規模不大,但近年來在中年人群體出現了龐大的結構性失業,甚至讓不少中產階級成為了新的貧窮階級。5.39.217.77:88984 H7 u; X/ z; T2 A6 r( }4 u8 a
; r+ \$ O, q! Y% D' T0 b4 K% e
李淑容分析,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島內公司將工廠移往東南亞及大陸,同時外勞不斷進入台灣市場,加上企業為靈活運用人力、壓低成本,開始大量使用約聘雇員,也造成中年階層結構性失業。此外,政府福利補助嚴苛,讓大多數人無法使用。李淑容說,台灣行政主管部門對社會福利措施的思維仍停留在“老弱病殘”才能獲補助,讓面臨中年“流沙現象”的白領階級不僅找工作困難,也很難得到政府援助。作家王文華補充說,社會對中年返貧現象存在觀念歧視,認為中年人不值得給予同情或資源,也造成大量“流沙中年”無法受到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