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讀書好: 八十年代的文化考古

讀書好: 八十年代的文化考古- [- Z0 k% f5 t$ m  u5 ^
2 I/ n% N, |6 {$ G: E" ^&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6 `5 g$ ?+ M% `3 F4 H
公仔箱論壇3 x- ^/ D9 p. Q& P
阮大勇是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插畫家,為不少電影繪製海報,成為香港風格。4 G; b* J, [; F( z  Z& |' c
7 _2 Y. M' ~  B  V+ i* A* o  m
八十年代是麥理浩總督大建設的收成期:地下鐵路完工、十年建屋計劃完成、模範新市鎮沙田、鐵路電氣化、中產日式百貨登場,香港一片繁榮。政治上擺脫了六七年暴動陰影,殖民地管治進入善治,經濟上大陸改革開放,以港為師,香港人自信爆棚,也建立了本土的身份認同,像海綿一樣吸收外來文化,改造、革新,再本土化成為香港東西。這年代是前資訊革命analogue好日子,DVD、MP3、下載、數碼還未出現,是紙媒的黃金歲月。本土出版、音樂、電影、漫畫、學術明星紛紛登場。
2 R7 g2 f- I! ]! |6 X2 q5.39.217.77:8898若干年後回望,那的而且確是個美好的年代。5.39.217.77:8898. V5 B9 q% \5 L6 P1 ]

& _8 r$ r9 }0 S* Y# E* c. w+ otvb now,tvbnow,bttvb1. 《周日牀上》的《揚眉女子》
( ^& z2 _5 H/ r
3 L3 t. L& U6 [$ D3 n! O* B5 c) q
" P8 j5 T( H9 {% x/ S: P八十年代文化考古第一位我會選博益出版社,今天沒有人想過書本可以賣過十萬本。博益出版創辦於1981年4月,早期的作家有林燕妮、蔡瀾、倪匡、黃霑等,但我真正追隨博益是將《號外》的文章編成袋裝書出版,包括丘世文的《周日牀上》、胡冠文《在香港長大》、鄧小宇《穿Kenzo的女人》、鄧小宙的《故園風雪後》、陳冠中的《大陽膏的夢》,還有黃碧雲的《揚眉女子》。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經歷了香港都市文學新浪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D# \% H1 `4 B

5 a+ o: \- ^' O- K9 d2. 由《新時代》到《助聽器》
0 k( V! G" T- G) N3 i6 E+ Ntvb now,tvbnow,bttvb0 \, k& d6 S( W# G" p4 a6 i
5.39.217.77:8898" K3 P) p- M# a. v" @2 w0 w" a# I
公仔箱論壇% Y: Y8 w9 Z8 [) ~4 V, i" o6 |# G* \

: C9 ^% G( _! h5 L) Y; u5 T  H&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Y0 z' L! \% i9 f- d3 X' N7 y

3 ]/ }: l: v4 W0 r公仔箱論壇八十年代紙媒黃金歲月,音樂、電影、漫畫、鹹濕四大紙媒並列,而大小通殺的《壹週刊》及《蘋果日報》仍未出現。音樂雜誌反映了八十年代日本風當道,1984年創刊《新時代》第一期封面人物是小泉今日子,老闆黃玉郎以七十年代面世的《好時代》作假想敵,找來商台DJ及《青年周報》樂仕和《搖擺雙周》老闆Keith Yip聯手,雜誌在印刷及圖片水平均超越《好時代》,每期贈送的大幅日本偶像海報更是必殺技,當年在上格牀的天花,就貼上了柏原芳蕙的海報。隨着年紀長大,由日本偶像過渡到歐美非主流音樂,《助聽器》在1987年創刊,介紹獨立唱片label為主,唱片店位於旺角荷里活商場,雜誌介紹的另類嘢多在店內找到,我第一張工業噪音唱片就是在助聽器買。
$ Y8 r3 n# f6 f' n+ U8 S# M1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 w2 g! A" E! N3 g
3. 郵差與鬍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l$ {" B# V& C# h. X. _3 m;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k* B6 `0 u# {2 P1 ~
在大學唸書時,曾經在《電影雙周刊》位於灣仔的寫子字樓做暑期工,躲在狹小房間內寫錄影帶評論。這雜誌的歷史有廿八年,最風光時每期賣十三、四萬冊,四大院線付鈔爭落封面;張國榮說過,香港雜誌只有《明周》及《電影雙周刊》信得過。創辦人施求一(鬍子)及陳柏生(郵差)捱足廿八年。當時拍攝《董夫人》成名的中國女導演唐書璇在港搞了本電影雜誌《大特寫》,班底包括陳柏生及施求一。後來唐書璇退出,七九年施、陳及林旭華等人自資出版《電影雙周刊》。適逢徐克、許鞍華等新浪潮導演冒起,「新浪潮」三個字正是《電影雙周刊》從法國借過來的。雜誌在八二年發起舉辦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並主辦第一至第八屆。那年頭一份雜誌的影響力不能少覷,我就是因電影雙周而認識台灣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
6 X! W/ @5 d4 Z4 f; r& [9 V公仔箱論壇不知今天已經成為盛事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何時才會向郵差及鬍子致敬!
) I) j3 p7 o" T1 }* Z
# s- w  O4 P+ ]1 k% @# J, L6 c& itvb now,tvbnow,bttvb4. 馬榮成與馮志明
0 b) G9 N9 m$ s2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 V: n7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L4 T- y; D+ |, [! d: \公仔箱論壇 公仔箱論壇% K% p( n, S) u) m

2 S6 }" \' Y. q9 p; b4 @- Q5.39.217.77:8898每逢周五宿舍同房外出教夜校,回來便會帶着新鮮出爐的《中華英雄》漫畫,我們在新亞校巴站等候,一下車就搶來看,因為一旦漫畫回到知行樓宿舍,在不同房間傳閱,再回來可能已經是數日後。《中華英雄》在香港漫畫出版史上創下了一期銷售20萬本的佳績,唯一有可以勝過它的就只有《龍虎豹》,馬榮成是整個八十年代的「文化英雄」,《中華英雄》由他主理剛好橫跨整個八十年代,由1980年修訂本第一期至1989年單行本弟159期。馬榮成對港漫貢獻,是提升其藝術水平,他的寫實風格,早期是模倣日本漫畫家池上遼一、永安巧和松森正風格,但他不止於模倣,本人於「山月畫室」進修,受到老師陳中樞畫風影響,形成了港漫彩色寫實風格。八十年代漫畫狂飊歲月中,另一本作品《刀劍笑》他曾風光一時,馬榮成同門馮志明與劉定堅一同創立「自由人出版公司」1988年六月《刀劍笑》創刊,大受歡迎,而每期最高銷數曾經高達七萬。7 e5 ]2 `& k1 M& j; J

; B* j/ k, M9 G1 n" Htvb now,tvbnow,bttvb5. 李天命與張五常
( Z: M' K1 D-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 y% _' r/ v- Y& }- H  A% p3 W

" \, b# H5 Q: F- L) i: d  k) `3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I! N" N& q9 z3 H
公仔箱論壇& p8 A$ Q- ?$ Q
% d6 b# r$ G+ m& p6 j7 v
公仔箱論壇# I6 [0 l! S9 m0 @
八十年代的《號外》曾經以「學術明星」為主題,介紹本土有學生粉絲的學者,中大當然是哲學系李天命,而港大則首推經濟及金融學院張五常教授。我親身領教過的是李天命開的「語理分析與思考方法」,那是新亞書院的通識課,稍遲入教室便要坐樓梯,因旁聽者眾多,李天命一身白衣白褲,談笑風生,在拆解語言謬誤時,附送追女仔笑話。他最經典場面是在中大邵逸夫堂同加拿大傳道人Michael Horner公開辯論,辯論主題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嗎?」該次辯論由現場800名學生評分,李天命以380人的票數獲勝,認為Horner勝出的有190人,我那時當然是投李天命。其後李再手起刀落痛斥搭咀護教的梁燕城,大快人心,那時的李天命是真學術明星。至於張五常,在《信報》寫《賣桔者言》,在港大經濟系引入「交易成本」、「產權理論」,成為香港本土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張的影響力甚至跨越香港,1989年由其穿針引線,令市場經濟學派大師佛利民訪問中國,與趙紫陽會面,討論經濟改革。
8 o  ~8 L/ q8 T+ ^, I+ @: [% t# ~tvb now,tvbnow,bttvb
1 H/ Y) G8 V& e* b6. 韋伯與福柯9 \) ?! k8 `. ~0 K
& _( N5 Z( D. q2 w9 H' I) @: P# L) Z
公仔箱論壇+ j- R& A3 ~: V! m$ P
公仔箱論壇" r+ O' i6 ~, ^* H; L5 g

& B2 ]3 U( @% O# {  O* A/ _5.39.217.77:8898七十年代是「左」的歲月,社會學成為顯學,新左、法蘭克福學派、馬克思1844手稿、馬庫色等瑯瑯上口,但隨着西方青年造反退潮,香港在八十年代思潮也在改變。《號外》創辦人陳冠中出版的第一本作品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到八十年代《號外》總編邵國華年代(與今日電台健康節目主持是同一人),已轉向引入後現代主義的福柯Foucault理論,他翻譯的《福柯、馬克思及其他》1982年由馬國明的曙光出版。至於顯學的社會學則開始讓位予經濟學,社會學同時亦對走量化、預測、模型化出現異議聲音,這時韋伯的學說正式抬頭,其學說翻譯成中文,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及卡爾.波普的《猜想與反駁》,成為八十年代大學生的暢銷讀物,甚至有翻版出現。
, k. D6 y( q7 h7 ~& O7 T$ l# ?2 S% ?/ K8 o# f$ }! K0 S6 ~6 u
7. 曙光/青文/唐山
! G0 \* u, X- f; ?1 e# }9 D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9 V  y0 ?3 L# M  K4 D( s9 z

" r0 v4 y  _/ r公仔箱論壇
: S. a+ i( C( @% W$ @% w& }! x5.39.217.77:8898 tvb now,tvbnow,bttvb& F" h" f9 W, |( L7 o5 y
tvb now,tvbnow,bttvb. \4 D: w6 A% D8 L( r/ N
七八十年代文青熱衷於搞書局辦刊物,1984年馬國明在灣仔創辦曙光書店,亦以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英文專書為主,顧客亦屬小眾,丘世文、呂大樂都是主要顧客,他引入的書籍當時在香港難以找到,「蒲」曙光是八十年代知識人的指定動作。曙光書店前身是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引申機構,直接從外國出版社訂購英文學術書籍,再在大學校園辦書展出售,籌募經費。馬國明本身對書籍的熟悉,常成為冷門書籍的引路人,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由馬國明及曙光身上吸收養分。曙光與青文是二而為一,每次買完英文書,都會在青文買最新一期台灣的電影雜誌「影響」。後來,發現台北羅斯福路的唐山書店,有大量老翻英文社科書,包括韋伯的Economy and Society全套,於是便轉移陣地,發掘台北的翻版英文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z! l; {6 B3 [1 n
tvb now,tvbnow,bttvb0 `" K2 p! m) c' o; X9 _5 d
8. 那些年的王歧山tvb now,tvbnow,bttvb& O: y. ]0 {0 `- x
5.39.217.77:88987 {- s. A$ W- \3 v, F  d, C
tvb now,tvbnow,bttvb/ ?. X  r) H3 T/ m

+ \: R1 q+ a( q$ G2 X5 Q7 e0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對八十年代以「中華膠」作主流的本地知識界,多少都會看過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來叢書」,當日的王歧山就是編輯委員會成員,這叢書反映了八十年代內地精英階層對西方社會科學知識的追求。當中有一本由金觀濤寫的《在歷史表象的背後》,是他與劉青鋒合著的《興盛與危機》一書摘要,此書對八十年代大陸知識分子影響甚深,他打破了馬列歷史決定論,也否定線性歷史觀,認為中國歷代王朝興替,其實是一個超穩定結構,這樣的結構並非一個發展停滯的結構,而是說,這樣的結構雖然不斷地經歷瓦解與重建,但基本上,它並沒有發展出一個新的結構。要言之,此一結構的超穩定性是透過本身具有的周期性震盪以及調節性機制而得以保存下來。
* t, o5 G9 c( ~6 ^# wtvb now,tvbnow,bttvb' f- O/ e7 N% L6 O$ Q, b
9. 《號外》/《文化新潮》tvb now,tvbnow,bttvb. e% H" o, o6 V- [3 K+ o6 e, e; O7 M

! j# `( m+ ~, \, V: M公仔箱論壇5.39.217.77:8898# F3 l; _6 M( O& L- m8 F0 j

, X5 i6 R6 T' Ftvb now,tvbnow,bttvb$ K) a) Z) {+ K, V# y
八十年代的《號外》,已經擺脫了1976年創刊初期文化評論的色彩,變成香港中產城市潮流刊物,每期封面的Styling,將明星改造,如男裝林青霞、張國榮反串、周潤發在洗頭、以三島由紀夫作藍本的張藝謀,人物性格張揚,出位,充分反映當時「大香港」,紙本雜誌在美學上的影響力,算是空前,也是絕後。至於《號外》文字,中英文白夾雜,不理外界批評,到後來丘世文在新版本《周日牀上》解釋其寫作策略,才明白是有文學風格上的考量。但其實當初《號外》是走新左文化批判路線的,據黎則奮憶述,陳最初想出的是一份像《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本地書評刊物;經與曾澍基及黎則奮等的商討後,才有了《號外》初期作為文化社會雜誌的構思,而丘世文稍後加入,將《號外》轉向商業化及迎合小資產階級的市場,換掉了初期的寫作班子。黎則奮及友人後來辦《文化新潮》,是因為對《號外》路線轉向的失望,因而另辦刊物,嘗試以左翼「意識形態批判」的角度去評議大眾文化。1985年《文化新潮》曾一度復刊,很快便再停刊,因香港已進入了富裕社會消費主義,文青自然讓路予小資,趙來發曾指出,「如果七十年代是理想主義的年代,那麼八十年代便屬於現實或實用主義的年代。」5.39.217.77:8898% |4 q% _$ g( D, N! G9 z
5.39.217.77:8898/ X6 Z2 v( W* d
原刊於讀書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