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莫哲暐:這都市已吃夠血腥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0 12:49 PM 編輯
6 r: _! B5 S2 V4 O. N* @" Q9 \$ F8 F8 B$ t
莫哲暐:這都市已吃夠血腥
3 z) Z- l4 F. E, u. I; i公仔箱論壇
& U3 j4 p, S; f
本學年開始至今,總共19名學生自殺。一兩人自殺,可能是「個別事件」,但一連串自殺卻肯定是社會問題。我們的城市病了。
( t: A7 q3 {8 L" z% Y; M公仔箱論壇

$ M2 R8 j- `2 P3 w. f每當看到有青年、學生自殺,不少中老年人便會斷言:「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抗逆能力太低!」、「現在的生活條件遠比二三十年前優厚,年輕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以前也有公開考試,剛畢業也要辛苦工作,努力捱出頭,你們太懦弱了!」等等。網上亦有流傳一名教師表示,現在的學生無心機讀書、懶散、無責任心,根本談不上什麼壓力。這些言論,很膚淺,幾近涼薄。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壓力,問題是社會能否令人看見希望和意義。你以一群懶散的學生去證明現在所有學生都無壓力、教育制度無問題,猶如指着一群流行性感冒的患者說:「我的親朋戚友都很健康,所以你們都無問題,感冒並不存在。」
/ h8 d% c1 O7 c$ Z7 q
1 y! u8 z" ?  s" b6 ^
大家無謂再欺騙自己,說外面一切正常。
$ f  w- |9 Z* M; ]: l公仔箱論壇

1 {" D; ?, v! a0 M, D香港教育兩大特點令人窒息
5 g- j. M2 t* H- J. \: ^# Y8 @
  \( ]" w! N2 |& ?& E  l
要剖析學生連環自殺的成因,確實很困難,肯定有多個因素。這19名自殺的學生,有讀書不好的、有成績不錯的,有大學生、有中學生,要找到共同近因,或許不可能。但我們都知道,他們都曾活在當今香港教育制度下。因此,把矛頭指向教育制度,合理不過。以下是其中一種分析:公仔箱論壇8 t& D* t1 z* U

# V  b( q/ `5 I; k$ @, G5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港教育有兩大特點,均令人窒息。一、競爭至上。由未開學始,你已經要競爭。Playgroup、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每天都在爭。要贏,同學就要輸。你是靠踩低他人出頭的。二、只有一把尺——分數。求學就是求分數。心裏或許想求知識,但現實是分數從來都比知識高。考試考得好,就是成功。所謂德智體群美,比不上成績表上的一個「5**」。運動好、音樂妙,但都無出路。因此不適合玩考試遊戲的人,學校並無你的生存空間。這關乎到整個社會制度。
, P2 [; ?- E. {/ x3 v公仔箱論壇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H0 S4 O6 @: U
「教育與社會」循環  把城市價值觀定型
+ O2 a' [- Y# q8 ]" f5 O8 x/ S5.39.217.77:8898
tvb now,tvbnow,bttvb# u! U: B8 u8 t; {
育制度與社會制度,互相影響。以往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建立了當下的社會制度;而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教育就按需求提供適當「人才」。當下香港,經濟結構單一,主流思想只以「錢」量度人的價值。讀「神科」,將來就可以高薪厚祿,成為贏家。因此,自己想讀「神科」,父母想你讀「神科」,老師也想你讀「神科」。人人要讀「神科」,收生分數自然愈爭愈高,成王敗寇(聽聞在港島某名校,舊生回校分享,校長先與全體拍照,再特別要求和醫科生合照)。這個「教育與社會」的循環,把這城市的價值觀念定了型。你贏了,便高高在上;輸了,便一直輸下去,過餘下的人生,浮浮沉沉。要逃離這個遊戲嗎?可以的,但首先你要家境良好。家境好,你可以讀國際學校,可以出國留學,甚至移民。若家境不好又想跳出社會主流的框框呢?可以,但萬中無一。而且假若你失敗了,代價沉重。公仔箱論壇3 Y+ ~- e6 Y9 x/ f
公仔箱論壇8 m8 m1 l6 z' [- |9 U
杜絕悲劇 須在社會結構制度風氣找根源5 q: }; g( [6 R; V; Y' o

, Q$ q: W4 m# V# x一套制度,以往可能有效,可能獲得大多數人認可。但當政治經濟環境改變,思潮更易,制度便會開始失效。然而當日在制度中登上高位的人,卻拒絕承認時移世易,偏要繼續鞏固這套早已千瘡百孔的舊制度,斥責年輕人是「廢青」、不勤力、嬌生慣養、捱不了苦。要不,便輕佻地叫年輕人要「think outside the box」、出去闖、不要被「磚頭」困住,卻無嘗試建立機制去容許學生闖出去。說穿了,就是要維護既得利益與地位。學校奉殘缺制度為正統,要學生「行正路」;家長不是無奈配合,就是主動出擊,義無反顧要孩子操練入名校考「神科」。傳媒見學生自殺,就大聲疾呼說救救孩子,但到了放榜日,卻熱烈追捧考試狀元。茶餐廳師奶阿叔也天天樂在其中,批判「廢青」,斥責「依家啲後生」。此乃共業。社會上有份建立或鞏固此吃人制度者,都應該反躬自問,究竟自己為下一代留下了一個怎樣的香港。應該帶頭反省兼領導改革的,當然是主管教育的官員。但那個叫吳克儉的人,卻只懂叫同學愛惜生命,說什麼「辦法總比困難多」。公仔箱論壇7 ]/ ~. |- Y0 N1 p+ S: j'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i2 b0 G( E% y, b
自殺,肯定有個人因素;但把連環自殺歸咎於個人軟弱、後生「唔捱得」,是推卸責任,太不堪。你可以不同意本人以上的分析,但假若要徹底解決問題,杜絕悲劇,也必須在社會結構、制度、機制和風氣中尋找根源。夠了,真的夠了。這都市已吃夠血腥。
  
Edward Ho: 自殺這回事* ~2 M4 i; y$ D4 m
公仔箱論壇8 E) t3 t& O$ k+ J% k. G2 H
) |, X% w' F3 L& @! F! {9 D
' g2 g4 R* E, A- {
此文章與自殺事件有關,有需要的朋友可致電以下機構尋求協助:
5 K( ?' k+ |0 L+ n2 B  L( k- {)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 24小時求助熱線:2389 22229 f: I4 g# k$ R5 m' S3 u7 R2 x
每次看到自殺新聞評論,我心中都感到相當不忿:心中納悶,憑甚麼對事件指指點點?6 o  }; ^8 H9 }0 r, `$ I  i5 _
社會出現自殺現象,各處評論家總會各自揣測原因所在。不難發現,他們的判斷會隨著社會趨向改變:甚麼教育制度、甚麼經濟不景氣。沒錯,這些都有機會是引起「自殺」的原因之一。但我們作為事件的外人,我們有甚麼資格斷定死者(或者企圖自殺者)求死的原因?
$ U( V& ^. C; r% o' Ctvb now,tvbnow,bttvb沒有。tvb now,tvbnow,bttvb6 \2 {- z# b/ J5 t( F3 w* g
公仔箱論壇% ^5 G1 ~& x. G7 L6 z
就算對社會問題有多麼深厚的認識,都不宜只透過報章或者是網上一兩句輿論就隨意將問題簡單結論為:學生受不了壓力,或者是教育制度所造成。因為這個推斷根本沒有經過考證。說白一點,根本就是「瞎猜」。更甚是,這樣隨心一句評論,就將原來真正的問題隱藏了。有想過自殺者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所致?他們自殺的原因可以埋藏在心底已久的,也可以是突如其來。
3 \( L: y6 s, ?1 o. \& @0 [% B公仔箱論壇現在不是看偵探小說,我們在未有實際定論時妄下判斷,或者一切「聯想」是多餘的。要做的是,當真正問題揭開了,明白整件事情,才針對「事件」作討論解決社會可解決的問題。傳媒亦有責任向公眾傳遞珍惜生命以及留意身邊人的訊息,而不是爭 hit-rate。在報道真相同時,不要為傷痛中的家屬增加不必要壓力。
1 Y6 i% j4 h6 Z+ |; }( Z: k" _+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U# Q% Y' J8 Y- W# V- Ltvb now,tvbnow,bttvb反而在現階段,我們要認真對待的是,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同輩或者是朋友,可以怎樣防止同樣事件再發生。要知道家人朋友有沒有自殺傾向,我們可留意他們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 j7 f/ y6 \1 ^/ {* W8 e

! ^7 s3 r/ b1 M! H2 E( p/ Ptvb now,tvbnow,bttvb
  • 難以集中,或者清晰地思考
  • 送走自己珍而重之的物品
  • 談及到離開,或者說要「處理好私事」
  • 行為突然改變,特別是在焦慮後突然相當平靜
  • 對曾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 自毀行為,例如:以酒精麻醉自己、濫藥或者自殘
  • 嘗試脫離社會圈子或者完全不想出街
  • 工作上或者學業上出現(之前未見)的困難
  • 講及死亡或者自殺,或者講他們想傷害自己(要在此強調一下,常自稱會自殺的人也會真的自殺,未必是「講下就算」)
  • 講到自己絕望或者有罪惡感
  • 睡眠或者飲食習慣改變
  • 計劃自殺的方法
如果有家人朋友或者自己真的有這些問題,不妨打電話到不同的機構尋求協助。千萬不要由得問題「自然好」;最重要是,如果你真的關心自殺現象,就請你不要再花時間在沒有證據時寫幾千字去「分析」事件,倒不如多花心思關心身邊人和自己的情緒。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P+ }. T1 |2 g

4 X! a2 O% b9 M( P參考資料:
: h4 I& k* o, s2 p5.39.217.77:8898MedlinePlus,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
  
庫斯克: 1991 年的自殺潮說起
! x* T. V) P1 M+ B# ?7 _; k. z5.39.217.77:8898
( ?! R) A4 m; w$ x8 j

6 ~- d2 h  B  G( U4 Ftvb now,tvbnow,bttvb " |, }3 R/ a% K6 {/ y7 a
90年代初,關於年青人自殺問題的三份剪報。(圖片來源:作者faceboo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S- M$ k" P7 z9 t7 Y! Z
公仔箱論壇4 e  v0 \9 X7 e( R/ P- @4 A
5.39.217.77:8898/ [8 H1 U0 E9 j; d1 T
1991年自殺潮的教訓% X# F& m9 t8 `9 @* t# H: i. c*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 n9 `" B* }/ |+ \, x$ j
1991年發生了一宗頗轟動的學生自殺案,因為案情涉及對學校的指控,傳媒大篇幅報導後,社會熱議事件,整個社會陷入一種抱不平的情緒,這事件發生之後,學童自殺數字突然飆升,學者指當時出現了模仿效應*。當時我還是初中生,我很記得當時的社會氣氛,的確是這樣。後來傳媒界報導自殺案時變得更謹慎,避免過度煽情,中學學校社工對學生比例開始改善。1 \2 Y* _: }8 \3 I8 l! r) V
主流媒體有編輯把關,報導和評論自殺案尚算謹慎,但社交媒體普及之後,訊息傳播不是單向,而是互動而且沒有編輯原則的,網絡上評論自殺事件的方式,會不會形成91年那種催化模仿效應的氛圍?這是值得擔心的。tvb now,tvbnow,bttvb4 D1 s0 E, x) l' Y& J; y' X# c" v  E
公仔箱論壇, p7 n6 Z# Q- h( K( ]/ q' Q7 ]
大家不要小看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如果你的帖子是公開的,一旦被廣傳,接觸人數隨時有可能有數萬以上,所以討論自殺事件時,可參考世衛組織建議報導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原則:
7 V- C$ i; c" |. D公仔箱論壇
「六要」與「六不」
! C$ V* K7 U+ a* N: c8 M5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j: n3 ~: Q9 H! `$ M; N6 R' z0 L
「六不」:+ b1 C2 v1 Y# `, b( u: a
tvb now,tvbnow,bttvb) D) q: j1 Z$ K$ [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9 _; |( ]5 o, u' N$ l9 b2 z! m( \公仔箱論壇.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tvb now,tvbnow,bttvb. _' \3 [/ n" F8 F5 H) y6 E. r6 H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0 L1 N9 }! A6 q9 u8 \7 |: E" |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a% i7 w+ N3 }$ n. ?' {1 h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 _) V8 d* w% v- X" Itvb now,tvbnow,bttvb.不要過度責備。& l) m5 [9 {" T% e
! t7 B  L; Q  l& I1 Y
「六要」:5.39.217.77:8898" C+ l5 z3 |1 h+ t

; z* x1 [8 c$ G; h- T+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V. [  ~  @+ _# K) R+ y7 |+ v( X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 Z# {5 A0 C) r& n6 A& t,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 A7 g6 E, t6 u# c/ d9 Qtvb now,tvbnow,bttvb.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 @4 Z; l- o( z! B9 J" K5.39.217.77:8898.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 ^( H$ K3 S, l! y+ y0 t.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 v# C  n8 e: i3 A. d6 E2 o
  A9 z! \0 V+ @  `6 K! O! F/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來源:台灣自殺防治中心)
- |' h  u( a% Q! t3 atvb now,tvbnow,bttvb
這不是叫大家對自殺新聞完全襟聲,在公共空間討論問題或多或少可以提醒公眾注意問題的嚴重性。上面那些原則屬參考性質,不是叫大家每個post也像專業記者般處理,而是要留意有什麼東西可免則免。5.39.217.77:88988 p- l8 K8 W, S, @" ^8 |8 d
4 P, d, G. v, U1 n
社會面臨危機
& n! y1 Z& j* i2 g4 O5.39.217.77:88985.39.217.77:88987 a( P) s# M3 \& k$ x2 j
看到這些悲劇,誰能不痛心?現在青少年自殺問題,已經到了所有有良知的政府和教育界領袖不能不正視的程度,而且很可能已經出現模仿效應,這不是社會危機,什麼才是社會危機?( r  o$ |+ u' V3 e% B$ h  D1 M
前線人員的努力只是其中一部份,但他們改變不了社會氛圍。這幾年的香港社會比以前更快樂嗎?比以前更有希望嗎?這一兩年來,香港社會發生了這麼多事,政府施政是在舒緩社會矛盾,還是製造更多社會矛盾?我不想自打嘴巴,把自殺事件原因簡化,可是我相信一個更有前景、更有希望的社會,是每一個市民的願望,這已經不只是自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處於危機邊緣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多嚴重?這張圖或許可以提供線索:公仔箱論壇! M  r9 C, L; x# P#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b: t% _( G+ L$ l( C
公仔箱論壇- e6 J# `9 S& c9 z4 ~: d, ~+ |

0 I6 L( O" s" X  k3 m+ r5.39.217.77:8898這是港大民研的民情指數數據。簡單來說,民情指數量度的是市民對政府和社會的滿意程度。2003年,香港民情如何,大家應該有印象,結果連續兩年七一遊行超過50萬人。2015年下半年,民情指數比2003年更差一大截,接著便爆發了農曆新年騷亂。
4 w. l" o6 M8 `; _4 b1 P  L7 o9 \8 G# r5 Z- Q0 t4 Z/ I
現在的香港社會出了多大問題?大家可自行判斷。+ a/ R7 P# o% e6 q3 L& A
1 z7 X2 c+ P& v$ ~/ L
最後,補充一句。自殺可能有很多不同原因,但一般而言,如果有自殺念頭的人在面對低潮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好的聆聽者,往往能夠避免悲劇發生。大家多走一步,當個好的聆聽者,但願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一點希望。
6 o, L7 c8 E/ R- W0 l公仔箱論壇
  k# }- }+ e. x' R* 候傑泰教授1992年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連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U2 R: C: x5 M+ t
' j- r3 ^& B9 O! o. M# `$ o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