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熱浪襲人,運動熱潮還是持續發燒,7、8月以來光是路跑賽事,全台就有近70場鳴槍開跑,但專家指出,民眾普遍存在運動時間愈久愈好、運動距離愈長愈好、速度愈快愈好的迷思,可能達不到運動效果,反而造成運動傷害。
7 c3 g' e8 q4 Y, l( K5.39.217.77:8898復健科醫師林頌凱指出,一般民眾運動時,可以透過心跳率來評估是否達成有效運動,強度太低無法燃燒脂肪,強度太高則可能出現心跳加快、頭昏眼花、眩暈、噁心想吐、步態不穩、胸悶等症狀。
3 h1 c. }. n, U/ B4 e3 }7 ]* w' o& V林頌凱引用美國運動醫學會研究指出,健康成人的有效運動心率為最大心跳率的60%∼85%之間,而最大心跳率為220減去實際年齡。舉一個50歲成人為例,最大心跳率為220-50(實際年齡)=170,而有效運動心率則在102(170×60%)∼136(170×80%)下之間。
; i( n8 w; P8 ~# p7 n) F# `7 w林頌凱指出,一般人可以根據運動耗氧量、運動心率值或是自行測量脈搏掌握運動心率,不過運動耗氧量得在實驗室進行客觀上不可行,自行測量脈搏則過於主觀可能出現失誤,而市面上測量運動心率值的工具則可考慮使用。
9 b0 s& {1 l+ D# K( T醫師林瀛洲表示,即使沒有工具,一般民眾也可以依據「運動自覺量表」,只要達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的程度,大約就是心跳130∼150下之間,即為適當的運動心率。
! D( \# N6 [' W$ x( gtvb now,tvbnow,bttvb根據運動「531」原則,一般健康成人每個星期應運動5天,每次運動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110下。林瀛洲指出,運動原則最重要是「多比少好、少比沒有好」,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爬幾層樓梯、提早幾站下公車走路,都可以提升運動量。% A w4 E ^; H2 y
林瀛洲指出,根據研究,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若是每周累積運動量消耗量達2000卡,就可以逆轉血管粥狀硬化程度,一般人隨年紀也會有輕重程度不一的血管硬化,不僅可一併預防,還能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