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大逃港》 記錄深圳30年血淚史


# }. I" Z& d' }0 o: K( Y公仔箱論壇真是此一時彼一時,數十年前的逃港潮中,一位逃港農婦說:「我死後,連骨灰都不要吹回去!」(取自金羊網) 2 d: ^! G4 \7 W  `
/ z4 Z5 u( B1 W" `# \
中國時報 【亓樂義/台北報導】 0 g9 R8 c7 k/ E. u: M5 Z% _

" R" H1 Z2 r! J2 q' z3 y- Stvb now,tvbnow,bttvb深圳是中國最早經濟特區,在她絢爛的身後,隱藏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血淚史。歷經卅年,中國內地近百萬人從深圳逃往香港,堪稱是冷戰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它的慘痛代價,不僅造就了香港,更為中國設立經濟特區,做了深刻而令人辛酸的鋪墊。
) m3 Z& q: X# l$ [公仔箱論壇深圳市作協副主席陳秉安,廿三年前任職深圳特區報。某日他採訪一家港資大酒店開業儀式,總經理致詞時號啕大哭,原來他和父親早年逃往香港,途中父親背他過河,上岸前父親被子彈擊斃。到了香港他發誓要遵照父命,活得有出息,今日事業有成,他把酒店位置就設在父親命喪之地。
% b1 E, s( b# d) Z7 I. {tvb now,tvbnow,bttvb此後,陳秉安陸續採訪類似案例,積少成多,廿二年下來,收集百餘人的親身說法和相關史料,今年十月出版長篇報導文學《大逃港》。回首過往,他腦海中一直不斷重複深圳一名老農的話,「『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
, ?+ O- i; f4 s.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據陳秉安收集的資料顯示,深圳從一九五○年代起發生四次大規模逃港潮,參與者來自兩廣、江西、湖南、湖北等十二個省分,主要是農民,後期陸續出現學生、工人、知識青年乃至軍人,還有幹部,主要原因是「貧窮和飢荒」。
" Z$ }5 U0 y- l4 C一位逃港者告訴陳秉安,當時的伙食沒有肉和油,青菜都很罕見。為了充飢,他吃過禾桿、蕃薯藤和觀音土。當地民謠唱道,「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如對面八分錢」,意指深圳農民一天收入約七毛錢,香港農民一天收入七十港幣,相差一百倍。日子苦不堪言,一名逃到香港的農婦說,「我死後,骨灰都不要吹回去。」一九八○年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部分原因來自鄧小平親見大量逃亡後的反思結果。
4 ^2 Y4 m) e2 u; Q( r- R. C政治迫害是迫使逃港的另一主因,以音樂家馬思聰為代表。他乘船逃離,全港轟動,從而掀起一場以知識分子和知青為主體的逃港潮。
3 X+ ~8 r+ v- l' T% c* K5 K5 e2 D, T到了香港,難民的艱苦歲月可想而知,香港的經濟起飛,很大程度是受惠於難民的廉價勞動力。逃港企業家葉小明流著淚向陳秉安傾訴,「真正的香港奇蹟,是我們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淚創造出來的。」葉十一歲隨母逃亡,母被洪水吞沒,故改名為「葉爭氣」,以不忘亡母之恩。 ; q; J/ P# Q+ K8 X2 L
像葉小明這樣的成功難民大有人在,香港百大富豪榜中,約四十人是一九六○、七○年代的逃港者,如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期貨教父劉夢熊等,文藝界名人如倪匡、羅文、梁立人等也歷經艱難而有成。
1

評分次數

  • gztv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