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張譽騰:歷史感的窮困

兩星期前,台師大戴寶村教授來史博館演講,講題是「馬偕在台灣的宣教、教育與醫療」。總結時,他提到淡水鎮為感懷馬偕對台灣的貢獻,現已設置「馬偕街」和「馬偕日」,他生前活動的許多地點,如淡水禮拜堂、牛津學堂和滬尾偕醫館等,都已成為淡水重要文化資產。
  T  c+ s; c2 u  ^% n1 R" o) |; ^. y公仔箱論壇
5 A/ _$ j6 p& a0 a6 [公仔箱論壇5.39.217.77:8898; H( |6 r& s' }
6 e; _; p) _8 i' a) R5 w2 d
學生遊淡水 不知馬偕是誰 2 a7 Z3 V6 z8 m) Y" t
每到假日,淡水遊人如織。然而,其中有多少是來看古蹟探索歷史?有多少是來品嘗特色小吃的?戴教授說,他曾在淡水街上,馬偕雕像前不遠,偶遇一位女學生,她一面吃東西,一面指著雕像,不經意問旁邊同學:「那個黑鬚的雕像是誰?」這位大學生已經在淡水,只差幾步,就可以跟馬偕在淡水的這段歷史聯結在一起了,終究,還是咫尺天涯。歷史感的闌珊或闕如,應該是她和「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馬偕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吧。 5.39.217.77:8898' Z! M  [! Q; s+ }) f% [
tvb now,tvbnow,bttvb, @" f4 f' Y* e7 b4 ^( c
1 P' o% z2 [( N& T4 O
前一陣子去看電影《孔子傳》,仍舊懍然於孔子深厚的歷史感。孔子之世去西周遠矣,在禮壞樂崩、亂臣賊子的春秋時代裡,他一心嚮往的卻是五百年前周公制禮作樂的盛世。「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直到晚年,眼見理想無法實現,孔子專心於教學著述,才發現往昔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理想已不復現,深深有所感慨。
# X8 j$ {$ Y( R- J, l歷史感顯現一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過去事物對他的意義。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一種歷史感;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也是一種歷史感。有歷史感的人會展現一種渴望與古今存在事物總體相互聯結的精神,因此,他必然擁有一個較常人更具力量的內在。
$ Z. M$ G* l! b7 g8 o0 R1 P9 P5.39.217.77:88985.39.217.77:88982 O$ D( g6 O6 C

6 m% c4 x, j8 X歷史(history)的希臘字源是"historia",意思不是「他的故事」(his story),而是「透過探索去學習或認知」(a learning or knowing by inquiry)。探索時,人處於一種騷動狀態,不為意志所左右,一切事物因而含有一種奇怪、不熟悉、不確定卻更為深邃的面貌。《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朋在自傳裡,描寫他在羅馬旅行,有一天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沉思,神殿裡忽然傳來赤腳僧的晚禱聲,他的歷史感油然而生,心中首度浮現探索這座城市衰亡史的想法。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E% E; P+ R" o0 V

1 {# R( U8 R' l8 t6 s+ a( ctvb now,tvbnow,bttvb" M+ Q, }5 R$ ~- F- N

; N" P+ Z2 C% M  [7 utvb now,tvbnow,bttvb培養歷史感 歷史教育核心
! U4 N# @% ?) I) b! b" Mtvb now,tvbnow,bttvb歷史感不存在於文字、文物或建築中,而是存在讀者或觀者的心中。書籍、博物館或古蹟,其存在價值在激起讀者或觀者的精神,讓他們超脫「自己」或「當下」世界,以一種面對歷史長河,面對宇宙的姿態,走入一個具有「看得見和看不見之一切事物」的世界。5.39.217.77:88982 a1 [. ~$ `/ A+ n) c& `) j0 _
最近,因為教育部召開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會議,引起許多有關歷史教學內容和比例的討論,這樣的討論固有其意義,但是追根究柢,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應該更是歷史教育的核心。(作者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