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吳啟漢﹕請不要把「半熟的蛋糕」扛出來

教育產業化,把偉大的教育變成世俗的產業,對很多教育工作者來說,這建議本身已墮進道德的誤區。但本文嘗試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出發,集中探討教育產業化在落實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其實也不難想像,由於整個政策都是在急就章的情况下形成,目標不明確,產業的定義含糊,亦沒有充分的數據和論證,落實的結果只會是政策朝令夕改;又或好像政府過去的宏圖大計,在政策循環(policy cycle)中迅即成為過眼雲煙。
8 z- E8 F( t* e& C7 f' Y" ^/ W5.39.217.77:8898
0 k/ T% m* n% b! ?7 g
1 P7 i/ A5 I' N  C1 [" [理性的政策過程
  r7 ^$ u. ~8 Z5.39.217.77:8898理性(rationality)一向是港府的核心價值。試看西方的民主社會,多元聲音的互相角力,核心組織的內部游說,各方利益拉扯的結果,使到公共政策難以統一;可是,為什麼特首單方鼓吹的教育產業化也儼然變成整合薄弱的失敗之作?理性模式講求的,本應是政府需釐清政策目標、找出和比較政策選擇、最後判斷哪個選擇最能達至既定目標。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 T7 p  S, [: ^# O$ i% h5.39.217.77:8898
8 K1 n2 Y3 P+ |  \9 t#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教育產業化有多理性?似乎直到現在,政府還未清楚掌握政策的內涵和目標。總括來說,教育產業化可包含兩個完全不同的定義。其一是藉此輸出教育服務,從而賺取外來的收入。就好像英國的情况,近十數年間英國大學的數目以倍數增加,只要能負擔高昂的學費和宿費,排名30以外院校的大門總為大家而開,因此,近年到英國升學的國際學生大幅攀升,工黨政府也以此「驕人業績」而感到自豪。國際學生需要付全費,由此賺回來的額外收入可以津貼本土學生。不過,「驕人業績」的背後卻是降低門檻,濫收學生,造成「大家一起蠢下去」(dumping-down)的惡果。教育產業的另一層意義是把香港辦成亞洲區,甚至國際級的教育樞紐,人才薈萃,成為「知識型經濟」騰飛的催化劑。可是,要達到人才薈萃,除了要吸引人才到港升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住畢業生。明顯地,教育產業化的兩層含義未必能夠相容,真正的人才是不會在質素下降的情形下還來港升學的。二擇其一,可惜政府好像還游走在兩者之中,而不知其所以。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N8 c- Z0 m. E4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z4 @# q% R# }1 f) Y; i7 U# z- U

9 k9 ^) L+ j* M3 g9 g+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沒有目標 也沒有後着7 }9 y; ^( U8 e6 Z
目標不清晰,政策選擇又如何呢?假若特首和經機會的原意是要把香港提升為國際教育樞紐,從而集合人才,那麼政府必須考慮有什麼方法可以確保外地生在畢業後,將會留在香港工作,而不是把香港視為到英、美等國繼續升學或工作的一塊「廉價跳板」。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確實存在的問題。根據教資會2008年公布的數據,除了港大和浸大以外,其他大學的留學生,佔絕大比例的(85%或以上)都是在畢業後即離港。在《施政報告》中,特首只是重申本港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基礎建設和制度健全,彷彿市場的力量就會把人才自然留下來。挽留外地畢業生看似複雜,其實也絕不困難,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子。環顧馬來西亞、緬甸、文萊和中國大陸,新加坡的生活環境確實怡人。「花園城市」或許我們學不來,但相關的配套措施卻可以「即買即賣」。新加坡政府要求領取獎學金的留學生簽訂服務協議,承諾畢業後在當地需工作一段時間,通常是3年;3年工作,再加3年學習,6年時間大概已能產生足夠的沉澱成本(sunk costs)。可惜的是,或許害怕帶來爭議,政府至今還沒有觸及這個課題。tvb now,tvbnow,bttvb7 Y/ f# i3 D  j& t

/ l$ B' C" ?& a5 b1 O% M&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假若特首的目標原來是要輸出教育,賺取額外收入,那以上的後着可能未必適用。但細心揣摩,不難發現《施政報告》中也有措施與輸出教育這個目標相違背。特首的教育產業化政策,是鼓勵自資院校的擴張。可是,無論在財力、人力、設施、聲譽和質素方面,自資院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肯定遠遜於受政府資助的大學。政府憑什麼推斷自資高等院校有進一步發展空間,有潛質成為教育產業的重要一環?要是發展自資院校,似乎投放資源於傳统大學,再向部分留學生收取全費,或許更加合乎成本效益。5.39.217.77:8898( g8 I! Z7 Z: x% E9 R( z. |
5.39.217.77:88989 D1 k% g' ]& W
這篇文章本來在經機會報告後就能寫就,但反覆考慮都是覺得特首必定會有更具體的措施在《施政報告》中發表,所以還是決定暫時把寫作計劃擱一擱。可是,過了今天,教育產業化還停留在一個沒有目標、沒有措施的階段。要建立教育產業,除了口號之外,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V0 }2 Q& k9 G' e$ R9 _tvb now,tvbnow,bttvb% z) v7 Z9 ]' \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