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聞] 佛山活埋900隻小貓? 三問「多餘生命」的社會抉擇!

本帖最後由 manyiu 於 2025-4-13 10:33 AM 編輯

撰文:鄭寧出版:2025-04-13



幾十隻小貓被放在一個籠子裡,等待處理。


網傳數百只小貓在佛山被活埋。



貓義工得知從屠宰場就出來的貓咪仍難逃一死,忍不住落淚。(香港01)

3月初,一段令人震驚的影片在內地社交平台流傳。畫面裡,數百隻小貓被裝在籠子裡,丟入深坑之中,部分貓咪試圖逃跑,卻無路可逃。影片的發佈者稱,事件發生在廣東佛山三水區,並指控多達 900 隻流浪貓或黑產貓被活埋。掙扎的畫面與殘忍的手段迅速引發網絡熱議,許多網民與動物保護組織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動物防疫法》?這些貓咪的生命,是否真的應當被無害化處理?」

事件發酵後,《香港01》前往佛山實地調查事件。佛山官方亦回應,否認事件發生在轄區內,並稱影片內容經過剪輯。佛山市農業農村局表示近期無類似無害化處置行動,而三水區農業農村局則承認曾進行處置,但對具體數量避而不談,僅稱「處理過很多」。

01獨家|佛山活埋900隻貓?打擊貓肉產業 貓救出卻被政府「銷毀」
目前,這起事件仍未被完全證實,網傳影片的真偽也有待核查。我們希望這一切都只是誤會,希望畫面中的殘忍並未真的發生,但如果真相最終指向我們最不願接受的答案,那麼這不僅是一場動物保護問題,更是一場對社會治理方式的嚴肅拷問,當執法部門「依法依規」地處理這些流浪動物時,我們是否應該對其標準、透明度和人道性提出質疑?對於佛山的否認,這一次,我們不只是想問「這件事發生在哪裡」,而是更想問——
這次的「無害化處置」,真的無害嗎?
佛山官方的回應強調,執法部門是「依法處置」,但對於「活埋」是否符合規範,並未作出直接回應。《動物防疫法》第 67 條確實規定,查扣的動物需進行無害化處理,然而該法條的原意主要針對染疫動物,並未針對健康的流浪動物或黑產貓隻規定具體的處置方式。幾十隻小貓被放在一個籠子裡,等待處理。貓義工得知從屠宰場就出來的貓咪仍難逃一死,忍不住落淚。(香港01)

然而,這裏存在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既然執法部門擔心這些貓帶有傳染病,那麼是否可以公開這些貓的健康檢測結果? 這是否是一場「未經驗證」的疑慮,還是已經有確切的醫學證據證明這些貓確實帶有傳染病?如果我們對人類社會的公共衛生有這樣的透明標準,那麼對於流浪動物的「無害化處置」,是否也應該有相應的透明度?

其次,即便這些貓真的帶有傳染病,是否仍應該選擇一種更人道的方式,而非活埋? 例如,是否可以參考國際標準,採取無痛安樂死的方式,確保它們的生命得到最基本的尊重?無害化的「無害」,究竟是指對人的無害,還是也應該考慮這些動物的苦痛?

如果我們允許活埋成為「依法依規」的標準程序,那麼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類似的動物,被以這種殘忍的方式處理?「無害化」處置的真正標準,難道只是為了讓人類的環境變得「乾淨」?這樣的清理,是否真的符合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道德?


除了活埋外,還有小貓被浸籠處理,手法殘忍。


除了活埋外,還有小貓被浸籠處理,手法殘忍。

我們的社會,對待小動物的方式是否正在改變?
這幾年,內地對待小動物的態度確實在變化,但這種變化卻呈現出極端分裂的狀態。一方面,許多城市開始推行「TNR(捕捉、絕育、釋放)」等人道方式來控制流浪動物數量,並鼓勵領養與動保組織的參與;另一方面,仍有地方選擇最「高效」卻也最殘忍的方法——撲殺、活埋、毒殺。

在疫情期間,不同城市對待動物的方式也形成鮮明對比。有些地方允許志願者進入隔離居民家中餵養寵物,獲得社會讚譽;但也有地方在封控期間,將留在家中的貓狗「強制安樂死」,引發輿論震驚與憤怒。這是一場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當地方政府面對動物問題時,能否提供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而非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來一刀切「解決問題」?


福田區上沙塘晏村為確診者、密接者等集中隔離人員在封控區內飼養的寵物,提供免費託管。(澎湃新聞)

一直以來,某些地方政府在治理問題時,都習慣於「一刀切」的做法:從強制拆遷、環保執法,到疫情期間對寵物的處置,這種治理方式都暴露了一個問題,面對複雜問題時,是否能夠進行細緻的管理,而不是選擇「最省事」的方式?

如果說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體現在基建、經濟發展與社會秩序之上,那麼對於流浪動物的管理方式,也應該是一個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標。這是一道社會治理的最基礎考題,卻也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管理精細度的試驗場。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治理一座城市,我們是否應該意識到:治理的不僅是道路、樓宇與經濟,更是這座城市與生命共存的方式?

這次的憤怒,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嗎?
最後,當佛山的官方回應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處理過很多,數據無法回答」時,暴露出的不只是這起事件的殘酷,更是一種更危險的治理思維:「將有溫度的生命,變成可批量刪除的統計數字。」當生命被歸類為「待解決的問題」,當城市管理將動物視為「負擔」而非「責任」,我們究竟是在建造什麼樣的文明?


管虎導演電影《狗陣》。(網絡資料海報)

這次事件不禁讓人想起 2023 年的電影 《狗陣》。故事中的流浪狗,不過是當代社會「多餘生命」的象徵,它們被遺棄,被清剿,被從社會系統中抹去。而這樣的處理方式,難道不正是對更大範圍內弱勢群體的投射?對於生命的敬畏,從來都不是可以選擇性適用的倫理。如果我們默許對動物的殘忍,遲早有一天,這種冷漠會蔓延到我們身邊的其他生命。一個城市如何對待動物,往往也折射出它如何對待人,如何對待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

而所謂進步社會的標準,往往藏在對待「非我族類」的方式裡。德國法律規定,流浪貓犬必須終生供養;日本街頭隨處可見流浪動物捐助箱;這些制度選擇的背後,是對生命權的承認。當一個生命不具經濟效益,甚至被視為管理上的麻煩時,社會是否仍願意為它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試金石。


流浪貓(視覺中國)

人道是文明的底線
我們不能只是一次次地憤怒,然後讓這些憤怒隨時間消散。真正的改變,不該止步於對個別事件的譴責,而應該轉化為對整個治理邏輯的追問。如果一座城市可以為了拓寬道路移植百年老樹,如果拆遷工程可以將一個家園夷為平地,那麼流浪動物的命運,只是這套治理邏輯下最微小的插曲。真正的文明進步,不只是技術與經濟的發展,而是我們是否願意為最弱小的生命,建立起制度性的庇護。

尊重生命,從來不是額外的選擇,而應該是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底線。如果一個城市連如何妥善處理流浪動物都無法做到,那麼我們又如何確保,它能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願這場討論,能夠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溫柔,也讓我們的文明走得更遠。


佛山南海區3月14日搗獲貓咪屠宰場,但貓咪如何處置當局不願透露。(香港01)

點擊入 Youtube 收睇"
1

評分次數

  • prodigydou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