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人類50年後還能吃什麽魚?



在人類大肆捕撈以及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實下,半個世紀後,人類的食譜將有極大的改變。屆時,海蜇薯條、魷魚香腸、海藻漢堡等口味怪異的食品可能將一一粉墨登場。

想象一下——現在是2050 年的某一天,你正饑腸轆轆。家裏的機器人竈具不聽使喚,不巧的是,外送比薩的飛行器也在半路折斷了機翼。天無絕人之路──還是到烤魚店走一趟,看看有什麽吃的吧。想不到烤魚店已經不是從前模樣了,店裏有薯條出售;那些所謂的鱈魚、比目魚,你也只能通過墻上的照片,一睹它們往日的風采。你看了看櫃臺上的餐牌,所有菜名都向你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就吃魷魚吧。於是,你點了一份至尊魷魚和薯條,外加炸海蜇圈作為配菜。

上述的情景或許有些過於離奇,不過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改變捕魚的方式,繼續汙染環境,無視氣候變暖問題,那麽更多魚類的身影將在餐桌上消失。那我們吃什麽呢?到時候,其他味道怪異的海產品將成為飯桌上的主打食品。

過度捕撈乃罪魁禍首

近期,英國海洋生態保護學會發表了一篇名為《寧靜的海洋》的報告,全面詳細地闡述了海洋魚類面臨的困境。如果你最喜歡吃肥美的鱘魚,這篇報道就要傷你的心了。去年,海洋生態保護學會對47 種魚類進行了調查,結果只有8 種魚類生存情況良好。前景堪憂的魚類包括大西洋鱈魚和雪鰩,大西洋比目魚更是瀕臨絕種。



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氣候變暖和汙染。據統計,超過30%的三角灣和15% 的沿海水域受到不同物質的汙染,微生物、殺蟲劑和重金屬均榜上有名。事實上,罪魁禍首可能非過度捕撈莫屬。聯合國糧農組織稱,人類過度捕撈的魚類資源多達世界總量的1/3,其中包括正在漸漸恢復數量的品種。歐洲委員會更是認為,在歐洲本土,過度捕撈的魚類甚至超過總量的88%。前景越黯淡,漁民撒的網就越大。

本格拉河流地處南非印度洋一帶,是一片寬闊的水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這裏的產魚量十分可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今非昔比,據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漁場闖入了眾多不速之客,其繁殖速度迅速,數量已經相當於魚、沙丁魚、鯖魚和鱈魚總量的三倍。這位不速之客是誰呢?水母。人類毫無節制的捕撈意味著其他魚類數量下降,水母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可以獨享海水中的浮遊生物,而這些浮遊生物恰恰是為海水提供養料的來源。

“投機分子”魷魚也大有增長之勢。在太平洋東部,由於少了金槍魚、旗魚這些競爭對手,美洲大赤魷的數量急劇上升。靠近加利福尼亞沿海一帶,赤魷的瘋長使鱈魚的數量岌岌可危,在這之前,鱈魚的產量十分豐富。




海蜇漢堡成為現實

基於最近的一份海洋生物統計調查,加拿大科學家預言:如果海洋魚類繼續以現在的速度減少、消亡,那麽到2050 年,世界上所有的魚類將會消失。究竟什麽是問題所在?2050 年來臨時,我們吃什麽呢?

或許日本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日本有一種野村水母,它們表皮粘滑,身長6 英尺。在過去的幾年中,大量的水母群開始定期地攻擊當地的魚類。它們在漁網中擠壓其他魚類,抑或是用危險的觸角噴射毒液。當地沿海的漁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收入下降80%,毫無疑問,水母已經成了危險分子。然而在一個叫做奧巴馬的漁村裏,富有商業頭腦的當地人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吃水母。當地開設了烹飪班,教會人們各種食譜。轉眼間,黏黏的怪物就變成了美味的壽司和其他風味小吃。

有些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會這樣做。在《寧靜的海洋》報告中,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漁場中心的丹尼爾·鮑利(Daniel Pauly)博士寫道:“1998年末,我第一次提到海蜇漢堡包,當時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荒謬的玩笑罷了。我從來沒想到過它會成為事實。”

各國態度褒貶不一

那麽我們到底喜歡海蜇嗎?通常人們會把魷魚作為烹飪食材。例如,地中海地區的人們把烏賊作為主食;在英國餐館裏面,這道菜也廣受食客的歡迎。實際上,魷魚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絕佳來源,且富含維他命。即便如此,超市的魚類專櫃上,魷魚的銷路總是不溫不火。況且,意大利人對魷魚也沒什麽好印象。

中國人喜歡把水母叫做“海蜇”。中國人歷來喜歡吃海鮮,這個習慣已經有1000 多年的歷史了。我曾經在寧波住過,那裏有一個海鮮城離上海不遠。在一次朋友的婚禮上,我嘗到了海蜇的味道。對我來說,嚼海蜇的滋味可不好受,嘴巴裏好像滿是動物關節的結締組織,難受極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 ✘吊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