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 蔡英文兩岸政策才3天就變了説法5.39.217.77:88984 F2 G7 @5 ~7 H8 M
! Z2 j5 W. V3 i$ u* v+ w
tvb now,tvbnow,bttvb' M" \, A: s& F" |: K5 c: l" C
f* c$ i: E, O0 C! g! q$ e6 e2 Dtvb now,tvbnow,bttvb
( a# |! X5 U) L! l* j針對民進黨主席、“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日前在政見發表會中稱“兩國論”是國民黨提出的,馬英九火力全開,強調“兩國論”是蔡英文所擬,且是臺灣這20年來最大的“黑箱”。 6 P3 h$ w+ p: v, Q- c3 R' x" E! K. ?8 s
. }! x8 m9 ]; m0 V5.39.217.77:8898馬英九26日先是稱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日前的電視政見發表會上表現最好,接著批評蔡英文左閃右躲、破綻百齣。馬英九説,他最不滿意的就是蔡英文把“兩國論”推給李登輝,“兩國論”是她當年草擬的,不應該把這個全推給李登輝,尤其是她現在競選“總統”,應該很坦白地告訴大家她當初為什麼推“兩國論”,“這20年來最大的黑箱就是兩國論”。馬英九稱,上個月“習馬會”中,他特別向大陸領導人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絕不會表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因為這三個都是憲法所不允許的”。
; M; d j: R% M5.39.217.77:8898
8 }/ b) t# j9 l5 ]2 Ftvb now,tvbnow,bttvb至於蔡英文稱她的兩岸政策有3個原則“溝通、誠信、不做選舉操作”,馬英九表示他早上看報時嚇了一跳,因為幾天前蔡主席與工商團體座談時還説的是“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事隔3天兩岸政策就不一樣,還有兩次辯論,不曉得她還會有多少原則。馬英九説,所有的公共政策都應該“溝通、誠信、不做選舉操作”,講這個等於沒講,且兩次談兩岸政策,不但內容不一樣,彼此也不連貫,這代表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沒有準備好。此外,對於蔡英文的能源政策,馬英九也加以批評。tvb now,tvbnow,bttvb X0 ^' o$ N6 y0 ?! L6 @- w: \
T5 D6 ?+ Z/ t7 Htvb now,tvbnow,bttvb蔡英文和“兩國論”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香港大公網此前回顧稱,蔡英文在上世紀90年代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從一名學者迅速成為“政治暴發戶”,主要原因不是她有法律專長、經濟專長,而是她極力為李登輝“臺獨”分裂言行出謀劃策、挺身辯護。1998年10月,李登輝讓蔡英文隨同辜振甫先生率領的臺灣海基會代表團訪問大陸,擔任發言人角色,“蔡英文”這個名字自此開始大量躍上新聞版面。同年,因其“臺獨”思路和言行符合李登輝的口味,蔡英文加入所謂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參與“兩國論”的起草工作,成為李登輝大陸政策體系的核心人物之一。陳水扁上臺後唐飛“組閣”時,因擔心惡化兩岸關係,本不願接受蔡英文“入閣”,但因李登輝的極力推薦,蔡英文才得以成為陸委會的掌門人。有島內媒體披露稱,蔡英文上任陸委會主委前,曾親口告訴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她將不會再講‘兩國論’,她只會默默做”。一些輿論因此把蔡英文稱為“兩國論教母”。/ \. j. H7 P0 Y# Y# K
5.39.217.77:88989 I( A) ~6 z6 d6 N A
至於“兩國論為何是最大黑箱”,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林奕華此前曾解釋説,蔡英文推動“兩國論”時,並未接受島內任何監督,這才是最大的黑箱作業。# `8 @ s- p3 x M* j
/ D. ^/ V) ~7 X7 Z: P+ Y9 e
臺灣作家黃智賢認為,蔡英文一直默默執行“兩國論”,所謂的“維持現狀”,空有“中華民國”之名,實際上被“日本皇民化”寄生掏空,變成“一邊一國”現狀。黃智賢直言,李登輝用國民黨的奶水扶持民進黨,人盡皆知,而蔡英文就像當年的李登輝,處在騙權力的重要關頭,要一步步騙到“大位”,才能接棒李登輝之路。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也在節目中提到,陳水扁剛上臺的時候,本來要承認“九二共識”的,結果被蔡英文所推翻,蔡英文是“兩國論”最堅定的信仰者。tvb now,tvbnow,bttvb0 m/ b9 B1 P c
公仔箱論壇* h7 _+ \! G8 c x5 C5 I
這已不是馬英九一年來第一次批評“兩國論”。今年4月,馬英九辦公室就曾批評當年“兩國論”是兩岸關係史上最大的黑箱作業,背後黑手之一就是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島內輿論認為,這反映出馬英九對於卸任後兩岸關係的焦慮。臺灣《旺報》27日評論稱,對藍營來説,今年的“習馬會”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建構了一道堅固防火牆,但在反對陣營看來,馬英九在公開致辭時提到“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表現失格。文章説,藍綠各自表述,加深了彼此對“國家認同”及兩岸立場的分歧,埋下未來推動兩岸關係的深層隱憂,必須認真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