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塞倫蓋蒂平原上的斑馬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尚尼亞的一座大型國家公園,位於塞倫蓋蒂地區,因每年都會出現超過150萬的白尾角馬或斑紋角馬和約250,000隻斑馬的遷徙而聞名。198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馬賽人多在開闊的平原放牧,他們早在歐洲探險家發現本區前約200年開始將本區稱為「無盡的平原」。「Serengeti 」一詞的發音接近馬賽人對本區的稱呼。德國地理學家、探險家奧斯卡·鮑曼於1892年進入本區,他在恩戈羅恩戈羅窪地住宿期間殺死了三頭犀牛。斯圖爾特·愛德華·懷特是第一個到達本區的英國人,他於1913年到達塞倫蓋蒂北部,20年代在此來到本區,並在塞羅勒那附近區域駐紮三個月。在此期間,他和他的同伴射殺了約50頭獅子。
早上,塞倫蓋蒂平原上的象群
高角羚
由於打獵使當地獅子的數量銳減,英國於1921年決定在部分區域設立一個面積3.2平方公里的獵物禁獵區,1929年禁獵區的面積擴展到整個塞倫蓋蒂地區。這些行動成為塞倫蓋蒂地區於1951年建立為國家公園的基礎。伯恩哈德·格日梅克和他的兒子麥可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前期工作使該國家公園更加著名,他們參與拍攝了紀錄片《塞倫加蒂不該喪命》,並於195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灰冠鶴
灰冠鶴(學名:Balearica regulorum),又名灰冕鶴,是一種鶴。牠們出沒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乾旱大草原,但卻會在較為潮濕的環境築巢。
由於馬賽人的主要居住地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也為了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馬賽人搬到了恩戈羅恩戈羅高地居住。這一行動至今仍有相當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此項行動是在殖民當局的脅迫和欺騙下進行的。
集體遷徙的斑紋角馬
集體遷徙的斑馬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尚尼亞的首座國家公園,它目前在坦尚尼亞的旅遊業中有示範和帶頭作用。旅遊部門常常安排將塞倫蓋蒂地區與馬尼亞拉湖、塔蘭吉雷、阿魯沙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打包的遊覽方式。
集體遷徙的斑紋角馬
斑紋角馬(學名:Connochaetes taurinus)也稱黑斑牛羚、藍角馬, 牛科角馬屬的一種,廣佈於非洲東部和南部,是非洲原野上最常見的大型動物之一。
藪貓
藪貓(學名 Leptailurus serval) 是產於非洲的中型貓科動物,為藪貓屬的唯一成員。藪貓體長85厘米,尾長40厘米。平均壽命在12-20年。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它體型修長,腿長而尾短,耳朵又高又圓,距離很近。斑點有許多變種。
地理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面積14,763平方公里,園內為熱帶草原氣候,草原廣布,沿河地段為林地,海拔在920米至1850米左右。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位於坦尚尼亞北部,北部與肯亞接壤,連接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東南是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西南是尼亞利昆古獵物禁獵區,西部是阿昆郎古和格魯美獵物禁獵區,東北是洛利翁多獵捕管制區。
長頸鹿
長頸鹿
除了坦尚尼亞國家公園主管單位的工作人員、法蘭克福動物學協會的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和當地旅館和酒店服務人員,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禁止任何人長期居住。塞羅勒那是多數研究人員的居留地,也是國家公園的主要指揮中心,配有小型的飛機臨時跑道。
普通珠雞
倭隼
倭隼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地形區,一是塞倫蓋蒂平原,二是西部走廊,三是北塞倫蓋蒂。塞倫蓋蒂平原十分廣袤,南部幾乎完全沒有樹木的草原是該國家公園的標誌性景觀。
白頭䴉鸛
灰冠鶴
Dinemellia dinemelli
平原上的角馬主要在12月至次年5月活動,此外例如斑馬、瞪羚、黑斑羚、大羚羊、轉角牛羚、水牛、非洲大羚羊等也在雨季時棲息於此。
白背禿鷹
鴕鳥
火山灰形成的結晶岩是平原上主要的岩層,部分地區的丘陵由花崗岩構成。西部走廊是由黑粘土覆蓋的類似沼澤的大草原,河流中主要棲息尼羅河鱷、疣猴、戰雕等,遷徙的動物在五至七月時經過此地。
非洲椋鳥
禿鷹
北塞倫蓋蒂主要由開闊的林地(主要為沒藥屬植物)和高地構成,除了遷徙的角馬和斑馬,還有大象、長頸鹿、小羚羊等在這個濃密的熱帶稀樹草原棲息。
林鸛
園內的雨季為11月至次年5月,其中12月、3月和4月三個月是雨水最充沛的月份,降水量由西向東、向北遞減,出現嚴重乾旱的年份時草原會退化為沙漠。當地年平均氣溫為20.8攝氏度。
集體遷徙的斑馬
動物
除了遷徙的有蹄類動物以外,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也是「非洲五霸」的棲息地。其中獅子現存約3000頭,被認為是非洲數量最多的地方;因20世紀80年代的偷獵數量減少的非洲象主要生活在園內北部,且數量有所恢復;非洲豹現存約1000頭;黑犀主要棲息在園區中部的殘留山丘上;非洲水牛目前數量相對較多,但受到疾病的威脅。
獅,俗稱獅子(古稱狻猊/狻麑),被人稱為「萬獸之王」。
獅,俗稱獅子(古稱狻猊/狻麑),被人稱為「萬獸之王」。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還有獵豹、羚羊、轉角牛羚、大角斑羚、鬣狗、狒狒、黑斑羚、非洲野犬、長頸鹿等動物。此外,園內有約500種鳥類,如鴕鳥、蛇鷲、南非大鴇、丹頂鶴、非洲禿鸛、戰雕、情侶鸚鵡、禿鷹。
非洲豹
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 是豹的亞種之一,主要分布於非洲,其中大部份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由於面臨棲息地的逐漸喪失和分割的威協,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入近危物種。目前此亞種在保護區以外越來越少見,數量正在不斷減少。
非洲豹--睡個午覺
非洲豹與獵物--犬羚屬--小羚羊
保護
世界遺產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於198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登錄面積1,476,300 ha,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vii)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x)擁有最重要及顯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包含從保育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符合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動物種。
雨中的大象
集體遷徙的斑馬
集體遷徙的斑馬
公路建設
2010年底,坦尚尼亞總統賈卡亞·基奎特建議建設一條橫貫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公路,他認為公路的建設可以使沿途貧困地區得以發展。而自然保育團體和如肯亞等的外國政府認為此舉會對國家公園的動物遷徙和生態系統造成不能恢復的破壞。2011年6月下旬,因國際社會的公開反對,當地政府決定取消穿過國家公園的穆索馬到阿魯沙的公路建設計劃。目前塞倫蓋蒂保護較好,但科學家仍然擔心未來人口擴張帶來的壓力會使將來重啟公路建設計劃。
黃昏的非洲剪影
高角羚
綠猴屬
大耳狐
大耳狐,學名Otocyon megalotis,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犬科動物,因其耳朵巨大而得名。大耳狐體毛為黃褐色,耳、腿和臉的一部分為黑色。體長為55釐米,耳長達到13釐米,是大耳狐屬唯一的一種。
變色龍
河馬--該看牙醫了!
河馬
"香腸"樹
黃昏的斑馬
斑鬣狗
斑鬣狗(學名:Crocuta crocuta),又名斑點鬣狗、斑點土狼,是食肉目下的哺乳動物。牠們體形中等偏大,是陸地上的肉食性動物,棲息地位於非洲。
小羚羊
犬羚屬是一些體型細小的羚羊,又稱小羚羊,英文名稱為Dik-dik,就是以牠們發出的聲響來命名的,主要生活在南非及東非的灌林。犬羚屬肩高約30-40厘米及體重3-5公斤。牠們有著較長的鼻子及一層軟毛皮。額頂的毛髮豎起,而雄性的額毛有時部份地遮蓋短少及環狀的角。
小羚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