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的歷史任務,在建立嶄新的教育典範,讓新一代中學生能由「一切為考試」的應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為國家培育新世代的知識經濟人才。目標是很清楚,但走向目標的階梯,是否已搭建完成了呢?
0 [, }# s; x+ {6 T7 ]本報日前推出的「十二年國教關鍵時刻」系列報導與民調顯示,實情是:家長充滿疑慮、學校忐忑、教師無所適從;而變成「教改白老鼠」的國中生除「一日考七回」,還要參加競賽、檢定,當志工、幹部,以因應「超額比序」要求,升學壓力不減反增。公仔箱論壇# J/ i9 n' D6 v3 N Q
深受期待的十二年國教明年就要上路,迎來的不是預期的掌聲,反而是噓聲四起,這樣的落差,想必為教育部官員帶來不少壓力。然而,負責的態度應是虛心思索何以致之?近日各方推出的民調似乎都指向一個事實: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此一巨變──學校和課綱還沒有準備好,家長還沒有準備好,教育現場則因缺乏資源無從準備。& Y) k4 l" n8 W( y) t* @$ [
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原動力,可歸納為四項:一是減輕升學壓力,讓國中教育正常化;二是追求社會正義,縮短城鄉之間、高中職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的差距;三為培養多元人才,適性發展。若能達成前三項,長遠來看,自然會得到第四個結果: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力資本,讓台灣社會力與經濟力脫胎換骨,如同當年九年國教為台灣經濟起飛準備了完整的人力素質。
; j" F" F( V- j7 h ltvb now,tvbnow,bttvb亦即,十二年國教的核心政策,應在鬆綁及活化教學,讓孩子適性發展,但這部分得到的討論與資源卻極少;相反的,入學方式「考什麼」、「比什麼」,會考等級該不該增加,其實是末節,卻引來最大的嘈雜聲。tvb now,tvbnow,bttvb3 H+ A9 ^0 j; }) H+ _
再觀察教育現場,最該跟著「活化教學」而改變的師資、教材、教學方法,並未看到相應改變。多年來,國中教育為了應付升學,太多「教」,太少「學」,只得配上以考試逼學生複習的規格化製程和統一品管。如今,教育部給教師的轉型「裝備」,卻只是十八小時的活化教學、適性輔導、多元評量等培訓課程。十八小時,如何將學校奉行多年的應考式教學模式,像按下開關般立時轉為活化?tvb now,tvbnow,bttvb- F/ e6 t8 l/ c7 `# S& Z+ ?
再者,十二年國教要迎接的首屆學生已上國中,但讀的仍是舊課綱編出的舊教材。新的十二年國教課綱還要三至五年才出爐,教改團體估計,最快要到一○八年才有新教科書可用。就此一端,我們真能說:十二年國教準備好了?
! z& I( S6 u7 X: x) d/ L+ R# t+ m ?再就政策溝通與家長心態看,明年要斷然取消基測,拿走多數家長最信賴的傳統學科考試,立即以學區就近登記入學取代,也令家長惶恐不已。在政策手段上,要說服家長讓孩子就近入學,須先達成「高中職均優質化」的目標,讓社會相信孩子毋須離鄉背井去擠明星高中,要信任社區裡的高中職能提供可信賴的教育環境與品質。
! d e( v" ^/ n# i實情卻是,高中職長期受到政府忽略,資源不足,城鄉差距更大,既不優也不均。教育部竟在日前公布,全國有百分之九十的「優質高中職」,已經過政府認證。果然,優質名單一出,立即「出包」──曾竄改成績的高中、合格教師率未達標的高中也名列「優質」。這樣濫竽充數的認證,無異搬石砸腳,更破壞社會對十二年國教的信心。
, u, ~4 x- j1 g4 t4 [* k3 Ctvb now,tvbnow,bttvb當社區高中職不可信賴,「就近入學」也就成為口號。於是,心焦的家長只得自力救濟,送孩子上私校、進補習班加強「升學軍備」,以便在十二年國教開出的「特色招生」小縫裡擠上傳統明星高中,換取考上好大學的通行證。拿掉「基測」,換來更難的「會考」或「特招考試」,再加上極端複雜的「超額比序」,能說這是鬆綁嗎?
# u) p' r& W1 C: v1 {好的制度目標,要透過合理健全的程序來達成。「限期推動」,其實是教育下策。教育部的作法,是要訂出合理轉換期程,以制度引導家長及學校,讓各高中職的免試入學率逐年提高,才能無縫接軌到新的教育典範。否則,只在入學制度上打轉,修理細節而忽略大局,恐怕將只是製造新的問題罷了。
7 J( {/ [: E" ?- z
: q; t/ g: V* m1 w' X0 s6 u& Y2 x5 {0 {5 Q+ _- `1 E# s4 S! T
【2013/05/04 聯合報】
6 u, @# [7 H8 R* p' ?# z( R
/ L% j2 s' F+ e3 r5.39.217.77:8898
* a( t8 k( h" r! \$ K. N1 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