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精神健康,然而到底是什麼因素帶來這些正面的影響?一項在荷蘭的研究發現,「自我形象」以及「社會互動」在提振心理健康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5.39.217.77:8898- _( j7 f2 e) t2 g* i8 w
6 Q; q2 i" d9 T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的受試者為7,000多位年齡在11~16歲的荷蘭學生,這些青少年接受了心理問題、體能活動嗜好、自我體重覺知以及有組織的運動參與等項目的評估,並根據現有的2個「運動與精神健康相關」的假說進行探討:
3 i+ g" O) _2 ~3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 ^' ~6 I' B% W1.自我形象假說:運動協助人們達到理想體重並獲得較好的體態,因此能改善自我形象並贏得同儕的正向回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r2 d2 A. B4 ?2 [% o
2.社會互動假說:運動包含了社會互動、團隊精神和隊員間的相互支持。
7 w# g8 x% {& H% P- [5.39.217.77:8898
) D0 l1 E* p1 ]- Qtvb now,tvbnow,bttvb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量最少或根本不運動以及覺得自己「太胖」或「太瘦」的青少年較容易內化自己的問題(例如:出現焦慮或憂鬱),以及外顯問題(例如:具攻擊性和物質濫用);而規律地參與有組織運動的青少年最不易有心理困擾。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臨床心理科學期刊》(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Z! [3 j _! L* X) n) P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C: Y3 z$ B$ k; k6 t$ x7 m
運動是天然的抗憂鬱劑' ~$ L9 S% {( ^( N5 v; e. b
5.39.217.77:8898# ^3 w% G- J7 T9 g, k0 p3 o6 u
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表示,運動就如同天然的抗憂鬱劑一樣,能促進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讓人體產生幸福感;而此項研究就如同曾經在美國施行的「零時體育計畫」,發現學生在正式上課前先從事運動,可以幫助學生改善情緒,讓閱讀能力與專注力進步一樣,說明了心理社會因素如「身體形象」與「社會互動」確實部份地影響了精神健康。0 ^- Y. n! `, X" s, A3 O6 L4 U
! `, @/ v1 o1 A9 C范樂群說,這類研究對於現代的教育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除了說明運動是預防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外,也提醒青少年,每天的時間有限,應嘗試提升讀書的專注力,而非一昧強調讀書的時間,多出來的時間可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7 M6 P/ w9 T7 V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f+ J: U n4 H3 ?* h8 V3 E養成運動習慣保有好情緒
4 s) G, @- \0 i4 X% _tvb now,tvbnow,bttvb
3 X! I3 p7 y8 D0 m0 mtvb now,tvbnow,bttvb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提出,許多運動相關的研究都顯示,運動會讓自體產生有利心情的激素,從此項研究也驗證這一點。青少年時期因為荷爾蒙的作用,這個階段不論叛逆行為或是不順遂的感覺都會常出現。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外貌」是青少年壓力來源的第四名,青少年常因為外貌而讓自己鑽牛角尖,這樣很容易產生更多不愉快的情緒。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l3 Y+ {, w$ W: K4 Y# i
' v% _' q; m" M/ w7 F7 [
葉雅馨呼籲,對於運動的好處應該要實際宣導與強調,讓青少年知道外貌是由於正在成長階段,不論身高、胖瘦或是青春痘的困擾,都只是階段性與暫時的過程,不如提醒自己養成運動的習慣,不再以課業太多、沒有時間等藉口而逃避,因為運動除了能紓解壓力外,也能讓自己有更多好的情緒與看法。◇
) L& s4 f6 Y8 X' O& ]- p公仔箱論壇
: T9 e9 b8 P3 ~! {9 j# x3 w9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