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討論] 攝影的實踐與理論

 ,  描述: 轉貼分享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



馬克思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等統稱為經濟的物質基礎稱為「下層結構」,把政治、文化與意識型態稱為「上層結構」。上層建築雖然可以影響下層建築,但是經濟因素卻直接決定政治、意識型態以及歷史的方向,也就是上層結構跟著下層結構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唯物史觀」。


綜觀攝影論壇的版面安排,大部份是這樣規劃的:攝影作品發表、相機器材討論、攝影技術與觀念、一般聊天與其他(ex. 站務)。除了聊天類型的版面,相關於「攝影」部份的「相機器材」、「攝影作品」、「攝影技術與觀念」的分類反映出了攝影論壇對於攝影的「物質」與「文化」的上下層結構區分是有意識的,並分開在不同的版面討論。


攝影論壇的討論內容從下層到上層可以如此順序排列:

1. 相機(器材的研究與比較)
2. 拍照(作品的生產與分享)
3. 攝影思想(攝影的美學與理論),而攝影論壇對於這三者的重視程度可以從位階順序的安排看得出來。在所有討論版都在同一個頁面上(ex. phpBB、vBulletin 架構)的攝影論壇,常見到討論區的排列是將「攝影作品分享」放在最高的位置,再來是「相機討論」,最後是攝影的美學與理論相關的討論。


將「攝影作品分享」放在最高的位置,將「相機討論」放低,是「重作品輕器材」的思想所產生的實踐。所謂「重作品輕器材」是在攝影論壇,尤其是以「玩相機」為主的論壇裡常見一種論述,試圖指出對於攝影來說「器材不重要」、「相機只是工具」。〈為何你的相機不重要(Why Your Camera Does Not Matter / Ken Rockwell)〉一文可能是最為經典的文章。


這類論述與其說是試圖宣導一個「正確的創作觀念」,還不如說是反映出攝影論壇對於攝影的上層結構被下層結構—「相機」—所決定的焦慮。攝影論壇雖然是以「玩相機」為存在基礎,但是卻認為「玩器材」比起拍出「好照片」是較低的層次,希望能不只「玩器材」,更要生產出「好作品」,拍出高水準的攝影藝術作品。


然而單單將「作品分享」抬高的做法,是誤解了照片在上下層結構的位置,將照片預設為藝術品,一定屬於上層結構。然而照片如果只有「發表」而沒有經過「閱讀」與「評論」,那就只是一種「生產」而已,而不構成一種藝術。「作品分享區」裡面人像、風景等類型的劃分,也僅僅成為「生產關係」。


因此在攝影論壇舉著「休閒攝影」、「快樂分享」的大旗,拒絕對照片進行閱讀與評論的狀態下,「作品分享」只是相片的「生產」與「生產關係」,與「相機」—相片的物質基礎同樣是下層結構,而不是與攝影的美學與理論一樣的上層結構。將「下層結構」看得「上層結構」重要,使得大部分的攝影論壇的「攝影觀念」僅圍繞在「器材重不重要」、「傳統與數位」等議題上打轉,無法進入更高層次的討論。




這是今天在網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大家不妨說說心中的意見,究竟是不是「中」了只是成了生產者呢?

本帖最後由 markhamwong 於 2013-3-2 01:39 AM 編輯

「器材不重要」、「相機只是工具」
同意和不同意.
具有高端的相機有一個更大的機會拍良好的圖片.更好的機會不等於好的圖片.
人拍照,不是相機拍照.
有些人有好的相機但不知道如何利用好相機拍照,隨處可見。
謝謝
1

評分次數

  • WuSoLo

本帖最後由 WuSoLo 於 2013-3-2 06:35 PM 編輯
「器材不重要」、「相機只是工具」
同意和不同意.
具有高端的相機有一個更大的機會拍良好的圖片.更好的機會不等於好的圖片.
人拍照,不是相機拍照.
有些人有好的相機但不知道如何利用好相機拍照,隨處可見。
謝謝 ...
markhamwong 發表於 2013-3-2 01:29 AM
對,駕著一架保時捷跑車的不表示他有膽量跑過時速一百公里!

我記得以前還是菲林片年代的相機、鏡頭等器材價錢是有點偏高的,但更貴的是沖印費用;加上菲林卷的片幅數量不是很多,所以影友們對每一下的按下快門決定都是很謹慎的。

反觀現在的數碼年代,受惠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入門級器材價錢降低不少、和高端化程度提高,令攝影已成一項普及的「玩意」;而影像載體的記憶卡容量動輒 16GB 以上,可載入的相片數日上千計,簡接促使影友們以「先按下後檢查」的態度來拍攝。

由以上兩點可見,攝影技術的要求已在給器材的先進度蠶食下去了 ... 再加上借助相機內建功能和大幅度後期修改亦令攝影技術變成軟件操作技巧。

只能說,基礎技術已是沒有很多人肯去學習的了!
thanks so much!
thanks.
1

評分次數

  • WuSoLo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