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 邵善波要打什麽輿論戰& T$ n; |3 `. {+ U
5.39.217.77:88981 k) A8 M: b. _4 e. c. i$ K- C# c
1 T+ \: ]# V9 | K0 n2 K& h5.39.217.77:8898中央政策組的職能和工作是什麼,一般人不會太感興趣,因為它不管政策,又沒有財政資源,無法「派糖」,市民不會對它特別留意;關注的,大都是新聞界及政界人士,因為它靠近權力中心。然而,經現任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在電視訪問(無線節目「講清講楚」)及立法會申請撥款聆訊上的發言,大家才開始注意:到底中策組應該做什麼?5.39.217.77:8898" G$ A* ~" }: V' I) |- s
, A6 ^6 |1 I6 o邵善波在電視節目中說:中策組不是研究機構,這是外界誤會。但據特區政府網站「中央政策組」的介紹,有如下描述:「中央政策組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主要職能為向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5.39.217.77:88980 ^7 f: t( W! N( Q; M
% E9 p7 h+ E: W* m% Z3 G
「本組負責從事政策研究,編寫每年的施政報告、了解分析社情民意、 為策略發展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支援,鼓勵社會上對公共政策的討論和研究。」
3 J M% k0 r* k" |( p% I% R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1 T; M% i4 f$ ]; ]/ d( ?" { E
短短一段介紹,「研究」二字出現了兩次,但主管該機構的頭頭卻說不是研究機構,到底是外界誤會了,還是邵善波自己也搞不清中策組的工作是做什麼?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網頁上中策組的介紹只是枱面官樣文章,它還有枱底下的「另類任務」!公仔箱論壇# A: s7 y/ b( F) N4 {0 Z2 U1 O
公仔箱論壇' i4 |' {' p& [+ E
反而,邵善波說的中策組要「負責有系統地發掘人才加入諮詢機構」,以及要「參與輿論戰」,都不見諸中策組網頁的介紹,到底是新加上去的工作?還是邵善波的個人大計?5.39.217.77:8898: f" }) K# ~; J6 R( r: J
" H7 ?6 x6 B2 D5 l& A8 n) Ktvb now,tvbnow,bttvb中策組設於港英年代,由前港督衛奕信創建,英文叫 Central Policy Unit,觀其名很難知其真正目的;當年我還在新聞前線「作戰」,跟中策組首任首席顧問顧汝德時有交往,據他自述,他的工作主要是替港督、布政司和財政司服務(此一核心工作性質至今不變),具體任務是收集各界對政府政策的意見,即現在說的收風、收料、摸底,整理這些意見之後即彙總送呈三巨頭參考,期間政府各司(Secretary)不能過問中策組的工作,中策組上呈的報告也不會給其他官員過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l2 l( D+ X+ _4 X1 i2 _# C7 f
/ `' o1 m% g: U8 H) [6 |當年的中策組,確實不做研究,顧汝德和他的團隊只是「約人傾偈」(晤談),就如記者做訪問一樣(顧汝德也是媒體出身,曾當過《遠東經濟評論》主編),連嚴謹的調查也談不上,但由於受訪者都是意見領袖,或在某個界別內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意見,令政府高層或多或少可以掌握某項政策,或某個敏感議題的「民意」;最重要的,是這些意見未經各司或各部門過瀘,屬原裝正版。很明顯,最初中策組其實是政府三巨頭的耳目。
- L- `, u A# Ytvb now,tvbnow,bttvb
2 h; V' U. Y( a4 n; [* w; q' s5 n0 R;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顧汝德年代的中策組成員不多,全職三至四人,成員由私人機構借調加入,包括張永霖、鄭海泉、鄭宇碩等,如此安排,目的在選拔私營界別的人才;上述三人,加上後來的阮紀堂(時任香港電訊)、黃建群(恒生、已逝世)、張震遠(時任職顧問公司,現梁營主將)等,他們重返私人機構之後都直上青雲路。這項招攬精英的功能,到彭定康年代已逐漸淡出。tvb now,tvbnow,bttvb, ~3 @& |/ i' A0 p- }6 T7 v% E
8 W8 |. t: ]5 l3 M1 l, Z0 N彭定康冶下的中策組,主力成員來自英國,另加幾個本地 AO 提供協助,中策組轉型為心戰室,替政府的重大決策造勢,但方法不是在報章上賣廣告,而是透過各種形式的「深度吹風」。7 D' {) u; |7 g" f# a1 v* L
公仔箱論壇6 V. A* @/ S8 s
我的一次切身經驗,是當年新機場之爭相持不下, 港英政府決定單方面去馬,第一項重要決策是政府全資興建青馬大橋,不經中英機場小組討論。後來政府招標,最後兩家入圍的工程公司,一家來自南韓,一家來自英國,當時媒體風傳,英國公司將會中標,愛國報章則狠批「港英當局」明益自己友。$ U/ X+ {+ r" e$ C- \& U8 D& O
7 H% E8 x; _/ H) R4 |/ Z5 ~公仔箱論壇就在某一天上午,我突然收到彭定康心戰室的電話,說有吹風會,人數很少,負責吹風者提供了很多南韓公司的負面消息(記得南韓工程界九十年代有多宗醜聞),力證其出價雖然比英國公司低,但不可靠,若交它們趕工(九七前要完成)承建,隨時會出大亂子……云云。結果唯一選擇,當然是要批給英國公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X1 @. t3 b! F
公仔箱論壇/ J9 i" ?0 _( F9 `& D) j, A
其後媒體上陸續出現的「分析」和報道,大抵都沿着放風者提供的線索和「理據」,客觀後果是雖然青馬大橋招標並非價低者得,然而政府把工程批給英國公司卻是「合情合理」的。至此,我對心戰室的功能,開始有所體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b) c! {. C) Z
5.39.217.77:88982 L6 n8 B1 V- l; ?8 h& o
到了董建華上場,中策組主管曾經由蕭烱柱擔任,很快就轉給鄭維健,而中策組從事政策研究,應該就是由鄭維健開始。董政府年代出現過的社會資本、第三部門、可持續發展等論述,皆由鄭維健主導倡議,新意十足,但其時董政府已走下坡,新觀念反而成為評論員批評為不切實際的證據。" n7 O/ x* X# D' Y
U1 p- T: A$ }9 x/ P
鄭維健離任,劉兆佳接掌中策組,開始專注民調、分析民意,以及解讀民情,試圖為董先生找出「施政為民」的方向,其成績如何,大家記憶猶新,也毋須在這裏重複了。tvb now,tvbnow,bttvb# v$ ^6 e4 X( H; [
tvb now,tvbnow,bttvb! |4 M2 h. ^- w# c+ H
對的,中策組的確沒有定制,要做什麼,端視港督及後來的行政長官個人取向,但若一如邵善波所言,中策組要變成組織部(擇材而用)和宣傳部(打輿論戰),那確是聞所未聞,中策組的功能理應重新劃定,公諸於眾,不能明一套、暗一套。
- M9 W0 {3 E+ g3 R0 U& h& y3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9 M9 i8 D3 {/ W! \
中策組為何要打輿論戰?邵善波說,政府參與輿論活動,鼓動民意,是必要及合理的,否則只會捱打。事實上,政府過去有鼓動輿論,現在也有,而且投入的資源和人力甚多,只是仗沒有打贏,而且輸得很慘。政府有新聞處(三百多名職員),各司局長有自己的新聞秘書,在電視台有法定的宣傳時段,人力和資源還算少嗎?而且,高官出場,電子媒體必會報道,現在數家跟政府友好的電子媒體還定期提供專訪節目,任講任說,然後由文字媒體轉載報道,這些曝光時段和佔用版面如果以廣告收費算,費用肯定以千萬元計,政府官員怎可以說是捱打?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Z: k5 w8 I+ e( o4 t6 k. y
) X0 R5 \3 C5 `2 o4 M. i說捱打,其實是武功差,打不過人,與人無尤,政府高官不反躬自問為何自己長期處於弱勢,反把問題向外推,還以為主動參與打輿論戰就可扭轉劣勢,看來邵善波是誤判形勢、一廂情願。
6 e/ q+ [3 t. j/ d- `; V% E5.39.217.77:88985.39.217.77:8898( I5 w W# h$ p: y( s
回歸以來政府在輿論陣地節節敗退,根本原因在於施政和管治跟香港的知識型社會脫節,大家試想想,回歸以來、特別是近十年,政府推出過多少份有研究而又完整的政策報告?大的如房屋、退休保障、人口政策,出台的只是零碎的行政措施,宏觀地研究問題、比較各國政策優劣,香港可以選擇什麼方案?每一項利弊如何?通通都沒有。
7 C' [2 u. y, b' i- U
4 u% W$ y' J8 v; l5.39.217.77:8898較「小」的政策,如運輸,外國城市近年在交通網、電子道路收費減少市中心區擠塞、市區以騎單車作交通工具等,政府將會如何規劃?大家都記不起政府做過什麼研究或諮詢文件。曾經聽過一些官員說,這類研究太「學術性」,不切實際,倒不如盡力游說議員,跟他們討價還價,找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k8 a7 J4 g: r3 g+ A% d1 L
5.39.217.77:88985 W% I& V2 M& I
知識型社會重視知識、研究,尊重理性,我們相信香港人是講道理的,意思就是如果政府說得出一個所以然,香港人應該是願意聽、願意支持的。就在邵善波說要打輿論戰的時候,他的前上司、剛卸任的中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接受《信報》訪問,就說了一番十分合情合理的話(見11月20日)。
3 n, O$ G9 H4 I, @+ v/ T
* c0 ~* w5 e0 u; v9 g5.39.217.77:8898劉兆佳說:政府官員也要「表現出強大論述能力、識見同胸襟,因為香港已是一個知識水平相當高的社會……;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政府官員也要跟社會鬥學識、鬥智慧、鬥能力及鬥說服力。」盛哉斯言,不以人廢言,縱使很多人對劉兆佳有所批評,但他「力勸」中策組不應寄望製造輿論以作抗衡,而應以理服人,正是點出了近十年來特區政府的死穴所在,就是不重知識、不重論述,反而迷信單方面的宣傳可以挽回輿論弱勢,說實話,這種想法真是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9 @, _5 n$ H% H5.39.217.77:8898* K% U; t7 `9 ^
近年我們見過不少「人肉錄音機」型局長,公開講話千篇一律,語言無味,原因就是缺知識、缺論述。辯論政制、小班教學、新界丁屋等等,必會牽涉不少價值取向、外國經驗、公眾利益等內涵,一個有勇氣、有識見的局長,為何不能舌戰群儒,跟議員、跟公眾來幾場辯論?很可惜,我們看到的是,政府官員近年連開記者會介紹政策的次數也大幅減少!主動放棄跟公眾互動的機會,試問又是什麼原因?
! B# d/ T9 b3 k- U F2 e& {7 A公仔箱論壇. S, \! ~* y# u) {- F
梁振英號稱熟悉房地產政策,但他競選至今談房屋只有口號式的願景(如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杜絕劏房、解決年青人置業等),這些良好願望,過去的港督及現在的特首都不知說過了多少次,為何問題多年來都無法解決?他領導的政府有什麼新思維可以打破過去的僵局?很抱歉,我完全看不到。但我讀王于漸教授近幾個月在《信報》分析港人港地和房屋政策,其「八成人應有自置物業」的完整論述,我才看見另一種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思路和出路。不管您同意與否,王教授以知識為基礎的論述極有說服力。
! Y. H7 ?5 [/ P2 ?- v. j5.39.217.77:8898
$ s! X% {" X: ?5 `5 K) J: E9 J# @中策組要打輿論戰,怎樣打?能打嗎?5.39.217.77:8898& G5 u! h9 W+ i1 j/ c9 @ M
. N1 d1 Q' @,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0 ~' L! D% Y8 a) T!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