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被視覺接受,要盡其可能的使影像美化
以前我曾說過,要拍美麗的畫面必須盡量避開高反差的環境。柔和的日照光,和緩的明暗對比是最佳的攝影條件。
並非所有的被攝體都有柔和的自然光環境,因此遇到對比強烈的被攝體,要特別在構圖和影像構成方面認真推敲,不要讓不愉快的影像走入視聽者的視線。
錄影作品是為了製作給不特定的多數人收看為目的,因此要牢記,經常提供優美的畫面和悅耳的聲音,如果因事實需要必須拍攝到處是垃圾的山頭和污濁的河川時,也必須設計安定的構圖和調和的光線,使畫面變得順眼美觀,如此才能減輕視聽者不愉快的感受。
影像的美化是為了吸引視聽者的視線以達成作者傳遞資訊吸引視聽者注意的目的,因此必須
考慮視聽者的心理,以易於了解的構圖和光的層次感為考量。
◆◆利用光的明暗來引導視聽者使他容易了解。
這一次要從自然光的要訣進一步談到如何積極的活用光和影(明暗差) 的技術。
大定家都知道,攝錄影機的影像是利用光暗和色彩為要素的成品,控制這兩個要素的是光,現在的攝錄影機不論任何場所都很容易上手,因而造成攝影者一拿起攝影機立即拍攝,忽略了對被攝體和週遭背景的了解和注意。
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光能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首先是對光圈(明亮度)的決定。光(從被攝體反射的光)的量、質和平衡值對影像結果的決定。
其實歸納起來不外1. 展現輪廓 2.展現立體感 3. 吸引注意力 4. 對視覺的刺激 5. 隱藏(不欲展現之物)等等。
簡單來說如果注意被攝體和背景間的明暗差或輪廓的明亮度,就可以使被攝體的形狀易於突現。此外,以斜光拍攝,除了顯示被攝體表面的凹凸以外,陰影也會製造立體感。
本次特別要強調的是3.能吸引視聽者注意力。人的眼睛很容易被明暗差別較大的物體吸引,因此攝影者希望展示的影像(被攝體)如果有適度的明暗也就有助於被視聽者所注意。
以前我曾經說過,CCD和全自動功能對處理對比強烈的畫面有相當的困難度。另外過份平板的畫面也引不起視聽者的注意,因為它是不易使人接受的影像。
為免引起誤會,此次要再為輪廓和立體感的話題稍作解釋。輪廓和立體感真正的價值是為了使影像引人注意並幫助人容易了解。到底從什麼角度去觀察?這一段影像要解讀的是什麼?如何使視聽者容易瞭解和接受?這是攝影者所有動機的根本所在。
要提升影像品質,就須常常觀賞好的電視節目和電影,從中學習別人的經驗。
4.5是屬於較高層次的問題,在此不多贅述.
最近的攝影機不斷的企圖征服黑暗 ,並力圖超越人的眼睛。我們用肉眼感覺的黑暗夜景在成為攝影機的影像後卻如同白晝的明亮,人們還為此項成就雀躍萬分,其實這是違背自然的現象,家用DV最愛提升光的感度,即使在低照度下依然可以如常的拍攝,這種違背真實、矯枉過正的現象是影像表現及創造力的殺手。
◆◆善用陽光善用反射板
善於利用反射板就是善於利用陽光, 折疊式..捲筒式…各式反射板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在市面上都買得到,喜歡DIY的人也可以用鋁鉑紙張貼在厚紙板上使用,不弄皺可成為聚光板,小皺紋可成為平板式,自製者至少有兩種形式可使用。.
反射板可以很自由的使用,如果以目的區分大別有三項功用;
第一. :光的補助,例如要緩和臉部的陰影減低暗部的濃度可使用平板式。
第二. :要展現被攝體局部,使照度提升以吸引視聽者的視線,也就是明亮部的誘導,例如寺廟內佛像通常都是正面受光,因此影像變得平板,此時如果利用聚光反射板在佛像的逆方向對著佛像的臉部打光,將使佛像的臉部產生有迫力的形相。
第三. :在光源不足的地方使用。
我把兩次使用反射板的實例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有一次在沒有AC電源的飛驒地方的山村拍攝水車小屋的內部,這是一個僅有一個小小入口的小屋,我用一張反射板(聚光式)把太陽光引進小屋,另一張反射板接受第一張反射板的光線再反射到被攝體上,順利的完成了拍攝工作。
另外一次是拍攝一位坐在” 緣 “ (日式房屋後門面對庭園的地板區)邊的受訪者,從庭園射入的光直射在受訪者的左半邊臉上,形成高反差的現象,雖然可以移動受訪者和調整背景來避開日光,但是這樣又不符合必須以庭園為背景的專題訪問。
如果被攝體和攝影機的位置以及太陽的角度都不改變,必然半邊的臉陷入在陰影裡,雖用攝影燈打光但始終無法與強烈的陽光相對抗,最後拿出不輸給太陽光的反射板當補助光,圓滿的完成了拍攝的工作。
如果光源是太陽,使用反射板時,要對著天空觀察太陽的位置和雲的動向,此時可使用某底片公司發售的(Viewing filter) 灰階濾鏡觀察,這種圓形的小形濾鏡可有效的觀察雲的形狀和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