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詠絮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陳義雄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發現全世界體型最小的珊瑚礁底棲魚種—「正小磨鰕虎」 (Trimmatom nanus)及其幼魚,不但是臺灣的新紀錄種,也是這種魚種在全世界分布的最北紀錄。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陳義雄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組成研究團隊,去年7月在東沙島珊瑚礁外礁潛水調查時,在12到15公尺深的珊瑚礁體洞穴中,發現到全世界體型最小的珊瑚礁魚種「正小磨鰕虎」。陳義雄所長表示,「正小磨鰕虎」體型嬌小,成熟的雌魚體長紀錄約為0.9公分,最大體長也不超過1公分,屬於珊瑚礁底棲性魚種,最早發現在西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一帶,這次首度在東沙外環礁發現,是這種魚種在全世界分布的最北紀錄,而這項發現是否與暖化有關,由於東沙環礁屬溫暖的海域,生物資料庫建置也還不完全,在背景資料不足情況下,無法這樣推論,但顯示東沙環礁蘊藏豐富的魚類生物多樣性。
陳義雄所長表示,這次調查地點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周邊海域,從1995年到現在,已發現並記錄679種魚類,其中「鰕虎科」有78種,這次還發現一種黑褐色,體長更小的鰕虎,與紅色的正小磨鰕虎長得很像,經過DNA比對後,發現是正小磨鰕虎的幼魚,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的發現,唯一的標本已存放在海洋大學。
圖為:「正小磨鰕虎」標本的實際大小。(照片來源:海洋大學陳義雄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