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11-18 01:01 P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3 Z8 Z7 m. p. w( m* h" d7 M+ _
tvb now,tvbnow,bttvb, Z) b, L2 t: K+ J5 c
11月初,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如東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至此,由該會評選的全國“長壽之鄉”已達21個。記者從中國老年學學會了解到,“目前江蘇還有5個縣正聯係申報‘中國長壽之鄉’,其他省還有十幾個在排隊。”長壽區域本屬稀缺資源,如此評下去,“長壽之鄉”豈不遍地開花,失去其珍稀性?(《新華日報》11月16日 )公仔箱論壇1 z$ O, w) u5 k) d1 ]
2 ]8 W; t" f" ~& T. g
因為涉及經濟利益和地方政績,所以文化資源也成為熱門資源,被各地爭搶得不亦樂乎。這些年甚囂塵上的名人故裏之爭、三字經的作者歸屬、孫猴子被考證出好幾個出生地事件,都是這場“文化混戰”的有力佐證。至于文化的內涵和保護,則很少有人問津。
) a/ q9 t; e" }, f) U3 s6 a公仔箱論壇
2 W" {% C. f7 _9 e) Z" I" M如果說名人故裏之爭還多少披著一層文化的遮羞布,那麼“長壽之鄉”的爭搶,就淪為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屬于利益驅動的產物。申報者當然是為了獲得文化名片,所以才像追求GDP那樣追求“長壽之鄉”的評選和宣傳;另一方面,這種評選是要收費的,雖然組織評選者再三表白說“收費並不影響評審的權威和公正”,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申報和越來越多的“長壽之鄉”頭銜的發布,就足以說明一切。公仔箱論壇* P) {/ @7 ~$ r6 x$ Z
; L k8 M) \: v% _- [由是觀之,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折騰。這種文化折騰,對于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當“長壽”成為一種地方政府炒作的勞民傷財的噱頭,對于老齡化事業的關注和投入就越減少。
: Y7 x6 `' h6 v8 T! W& c7 \* Q" r0 k5.39.217.77:8898
" `) B8 E* o; \7 r公仔箱論壇資料顯示,我國“長壽不健康”的狀況十分嚴重,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偏低,“失能老人比例和照護服務壓力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張修學最近在《人民日報》撰文說,“我國當前失能老人達到3300萬,本世紀中葉將接近1億。”老齡化社會到來,諸多難題需要破解,將有限的資源和財富投入到提高老齡化社會質量、強化養老社會保障上來,比一個長壽之鄉的名號重要得多。只不過,前者投入巨大卻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效益,而後者的“功利效應”卻能立竿見影。這便是問題的關鍵。(陳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