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右)和兒科主任王波接受記者採訪,神情凝重羊城晚報記者蔡弘攝
5 Q1 N0 p9 v& r& [- ~' O6 ?% k5.39.217.77:8898 “八毛門”剛剛以道歉結束,“錄音門”又浮出水面,醫患關係的緊張被推上高點。tvb now,tvbnow,bttvb8 H* E R1 |4 Y8 T* A
前者說的是出生剛兩天的一寶寶便秘,多項檢查後,深圳兒童醫院診斷說要動大手術,需約10萬元。家長換了一家醫院,開了8毛錢的藥,孩子症狀緩解。可很快,孩子病情加重,到武漢一家醫院就診,診斷結果如前,術後康復,家長向深圳兒童醫院致歉。, r4 x0 X) V f. _# p: ?3 R
後者說的是1歲多的男孩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治療,後經歷治療、回家、返院治療的一係列波折,男孩父親對醫生的一些做法產生質疑,要求全程參與專家會診討論,並全程錄音,醫生緊張,診療時要求家長“步步簽字”。
! T$ G% @. }/ y4 q, F" X8 q “患者一開始就想到醫生要斂財,醫生一開始就想到患者要鬧事”,醫患緊張甚至對立成為社會之痛。
* J$ c5 k4 `. w+ {0 z 本應同仇敵愾,共同對付疾病的醫患雙方,竟然先成了仇敵,明戰、暗戰不斷。這絕不正常。正如很多人認為的,這是社會信任缺失結出的惡果,釀出的苦酒。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D* @1 ~) W z) S) |3 d
的確,今天,我們似乎正被“他人即地獄”的氣氛籠罩。喝奶粉,裏面可能被放了三聚氰胺;端起飯碗,菜裏可能有地溝油;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被訛賠錢……一樁樁、一件件羅列到一起,似乎給人“四面皆敵”、“天下沒好人”之感。) i2 a% _& `5 q% b* c. K: d" W
這是不是社會的真實?
- @) e9 ]' a: C 心平氣和地想一想,應該不是。
3 q3 i1 c5 w! @ 確實有拿紅包、開大處方的醫生,不少人遇到過,同時,我們是不是也遇到過不一樣的醫生,他們本本分分,盡職盡責,視治好患者的病為職業榮譽?而且,這樣的醫生不在少數。只是出現在輿論焦點事件中的往往是負面人和事,這種信息傳遞到受眾面前,會迅速發酵,進而生成“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效果,“妖魔化醫生”現象由此出現。
0 [) [# O( w* I& t1 T, B# e* R 並不是為誰開脫,也不是視陰暗不見,讓多數不錯的醫生為少數缺德醫生背黑鍋,並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相信醫生,生了病,我們還能相信誰?
7 M. |! l, k! btvb now,tvbnow,bttvb 醫患關係緊張,大家都知道病灶出在醫藥不分的體制,也知道藥方是加快醫療體制改革,重建醫患信任。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信任的建立也讓人一時無從下手,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5.39.217.77:88986 V$ b7 @3 Z( T$ c" Z; n
重建信任確實很難。在大家都互不信任的環境中,如果要求某個人把所有人都當成好人看,是不是太傻?會不會吃虧?那麼,剩下的辦法似乎就是大家都等,等著某天一早醒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從天而降,然後大家樂享其成——這可能嗎?% c. L2 e+ {7 V: h" m$ T5 X* V2 z& i9 a
說來說去,重建信任,得一步一步來。一是制度層面的行動,醫藥分開改革的加速,醫德醫風建設的加強,醫患間的充分溝通,第三方調解機制的完善,以及醫患雙方意外保險的設立等,都應盡快跟上公眾期待的節拍。
5 ?5 j; Q5 L7 b6 M6 p" Ztvb now,tvbnow,bttvb 二是心態層面的檢討,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染上了近乎“受害狂”的心病?如果真的是天下一片黑暗,沒一個好人,我們的日子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這話也許有人聽不進去,但還有什麼比普通百姓衣食住行較幾十年前的巨大改善更有說服力呢?住上了新房,開上了私家車,時不時外出旅遊一趟,這些事放在幾十年前都不可想像,這難道不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付出實實在在的勞動換來的?所謂“世風日下”,“他人即地獄”,放在特定問題上討論有一定道理,而一旦無限放大,則容易偏離現實。% p) W E5 i5 V' A( ^6 `3 l
老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並不是我們出門遇到的都是壞人,都是騙子,都要害人。世上還是好人多。如果我們盡可能心平氣和一些,既正視現實中的問題,同時不輕易將個別問題無限泛化,我們再看看周圍,會發現並不那麼陰暗、可怕。(劉文寧) |